■藏馆名称:上宅文化陈列馆
■藏馆特点:我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也是北京地区第一座新石器文化陈列馆
■藏馆位置: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附近
平谷区东北部的金海湖,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就在湖边不远处,屹立着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它的主体建筑是依据古代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马架子窝棚设计建造,以天然卵石砌筑虎皮墙体。巨大的红色塔形屋顶,衬以白色轮框。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按四方八卦置形,整个布局构成太极图式。它的大门呈牌坊式,最上方悬挂着由鸟首形陶柱、石磨盘、石磨棒、禾苗四种图案组成的徽标,门楣上镶嵌着黑色花岗岩横题,上面镌刻着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题的七个大字——“上宅文化陈列馆”。
“上宅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距今有多少年?有什么珍贵的文物?要解开这些谜团,请您和我们一起踏进展馆大门,感受那来自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
■鸟首形陶柱:上宅先民对鸟的图腾崇拜
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就是上宅遗址出土的鸟首形陶柱。
这种鸟首形陶器,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是比较罕见的。除了上宅遗址中的鸟首形陶柱,在平谷区另外一处重要遗址——北埝头还出土了一种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鸟首支架形陶器的发现表明,数千年前的平谷先民就有了“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
■耳珰形器:上宅先民的“时尚耳钉”
展馆里陈列着五个小玩意儿,我一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讲解员介绍说,这是“耳珰形器”。所谓“耳珰”,就是女子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汉人刘熙《释名》卷四“释首饰”云:“穿耳施珠曰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耳珠曰珰”。
最早的耳珰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在兴隆洼遗址中出土过一种玉珰。珰呈环形,但有一个缺口。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这种玉珰是卡在耳垂上的,又称“珥珰”。因为人的耳垂厚度比珰的缺口大1倍左右,佩戴时,古人要先把耳垂拉薄,用珰的缺口套住它,然后松手,耳垂就把珰牢牢地卡住了。这种珥珰,很可能就是现在耳环的前身。和它相比,上宅遗址出土的耳铛形器造型明显不同,从底部到上部,逐渐变细,顶端很尖,便于穿刺;中间有一圆片,便于固定。这玩意儿很可能是穿在耳垂上佩戴的,和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耳钉颇有些神似。也许,在几千年前的上宅先民看来,它也是很时尚的首饰呢!
■石制复合刃器:与现在的折合式铅笔刀非常相似
在展馆里,我看见了一件小刀状的展品。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坚硬的燧石磨制而成,呈扁条形,长5厘米,宽1厘米,一侧有刃;另一部分用较软的青灰色泥质岩磨制而成,呈柳叶形,带有沟槽,相当于“鞘”的作用。刃嵌在槽内,既可保护刃口的锋利,又可避免伤人。
看到它,我一下就想起了上小学的时候喜欢用的折合式铅笔刀——除了用料不同,二者的原理何其相似!这件复合刃器,充分展现出上宅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石器制造技艺。当然了,几千年前的上宅人使用这玩意儿,肯定不是用来削铅笔的,而是在生产中用来切割或刮削物体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智能抓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