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鸰,作家,编剧。主要作品有小说《牵手》、《大校的女儿》、《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电影《小岛》、《走过严冬》;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与人合作)、《牵手》、《不嫁则已》、《大校的女儿》、《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相伴》等;话剧《洗礼》、《冲出强气流》等。电影、电视剧、话剧曾获国家级各种大奖。长篇小说《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获《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读者)。
读王海鸰的小说实在过瘾,她似乎有一双完全洞察世情的眼睛,看穿了纠缠在婚内婚外的红尘男女。而她也是睿智的,用温暖的笔和心来解读男女情感中的玄机。
1999年,电视剧《牵手》热播,曾被誉为“中国荧屏的《克莱默夫妇》”。因为写作者勇敢地将感情的天秤第一次倾向当时社会“罪恶深重”的第三者,而引发起全社会的讨论。在《新离婚时代》中,王海鸰无情的撕下“被抛弃者”的可悲面俱,警告那些婚姻内的女性:放弃自己终将被对方放弃,这样的女人不可怜,可恨。
《新结婚时代》中,无奈的“凤凰男”与“孔雀女”的结合,是男女和差距,更是不同门第的无奈。当她一转笔锋,开始写中年人的爱情,《相伴》描写了在经历了漫长一生的男女,经历了无数怵目惊心的互相伤害,最终妥协、退让,成为了相伴终老的夫妇……
有人说王海鸰是“灰色婚姻剧专家”,因为她发现了婚姻中的琐碎、诱惑、冷漠,描写了婚姻中男女的绝望与无奈。
高杨:首先恭喜长篇小说《成长》与读者见面,并且,我听说《成长》的电视剧已与在网上热播了。
王海鸰:谢谢。这部作品写得比较顺,我个人觉得,是比较起以前的作品更成熟的一部。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希望大家也喜欢。
高杨:这部作品叫《成长》,是关于男人还是女人的成长呢?
王海鸰:嗯,是关于一对母子。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婚姻里,在社会中。需要成长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成人!
高杨:大家都称您为“婚恋专家”,您怎么看这个称呼?
王海鸰:哈哈,谈不上什么专家。我只不过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提了出来,供大家讨论。
高杨:我们不止一次的在您的作品中看到对女性的“督促”,您似乎总是警示那些被琐碎生活纠缠的女性,不要因为无聊无趣的生活而放弃自己。
王海鸰:对。女性不能放弃自己,要有追求,要有理想,有目标。要自立自强。但不是说,每个女性都必须要有工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很重要的才能。有很多读过书的女性,面对杂七杂八的家物事,根本接不了手。所以,是不是工作中的女性,并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也要呼吁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要承认女性与男性生理心理上的差别。
男女都一样,不等于男女没分工,男女有分工不等于男女不平等,男主外女主内是普遍规律有科学依据,否则造物主为何不给男人乳房子宫?
高杨:关于您自己的婚姻可以谈谈吗?
王海鸰:噢,没什么不可以谈的。1983年我正式调入总政话剧团,当时已经31岁,在“剩女”为数不多的时候成为了“剩女”。当时的我不漂亮,也不是“困难户”。有很多热心人给介绍,最多一周到紫竹院公园绕五次圈儿,但不是我看不上人家,就是人家看不上我。后来,有一位女朋友“指点”说我“太缺乏女人味儿”。我就觉得奇怪,我打小喜欢小孩,我酷爱做饭,怎么就缺女人味儿了?女友说:“人家说上半句,你接下半句,就是没有女人味儿”噢,我明白了,示弱,是女性的基本功之一。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催我,从来不觉得我年龄大了就该“降价处理”。自己曾想过找个人凑合,但一想耳鬓厮磨一辈子,就觉得心理上接受不了。
一晃35岁了。我应邀参加一次笔会,遇到了自以为可以相伴一生的“他”。我、王朔,还有他,我们仨成为了好朋友。1988年,我和在外地的他结婚了。可是婚后一两个月就发生了转变。他当过兵,但没去过前线。前线我1985年去过,知道那里意味着什么,马路旁边就有炸弹,经常可以见到致残的士兵”……但为了他,我再次去了。那一次,我们发现了彼此的不合适——他对我的评价是,以前觉得我比你大,现在觉得你比我大。我们没有吵过一次架,婚姻便走到了尽头。于是,分手。当时没有离婚,分居两地,各过各的。
所以,我告戒年轻朋友们,年轻时还是得多谈几次恋爱,否则很容易把异性间的吸引当作爱情。
高杨:哈哈,谢谢您的坦诚相告啊!您不是通过作品早就告诉我们要妥协,要退让吗?
王海鸰:可我却是个无法忍受的女人。也因为无法忍受和妥协,才逼迫着我要不断地努力下去。我很佩服那些可以忍受可以容忍的女性,可我自己总是做不到。
高杨:关于婚外情,您似乎执比较同情的态度。
王海鸰:呵呵,有出色的异性喜欢,对于个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我的态度是有智慧的人当然知道该如何善待这种感情。婚姻生活本身是残酷的,要把你的热情和激情都磨灭。而丢给你的,就是长久的,琐碎的,枯燥的,无聊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外面来的新鲜的感情,当然是很诱人的,但是,婚姻,跟恋爱不同。你跟谁结婚都需要面对最后的无聊和乏味。所以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去面对和解决婚姻中的问题。而不是把眼光往别处去看。
高杨:对于编剧和作家,您更喜欢哪一个职业?
王海鸰:话剧是工作,小说才是爱好。
为养儿子,我有几年不写东西,但就是因为养了儿子,现在有写不尽的东西。譬如,写出《成长》,是我养育儿子意外的收获。
为了让儿子有个好一点的成长环境,我曾经努力写作——小说是爱好,话剧是工作,电影电视剧是谋名谋利的捷径。对让自己获名获利的演艺圈,真是把人的世故推到了极致。我很感谢王朔,是他让我第一次赚了“一大笔钱”,是因为1992年王朔叫我跟他合作《爱你没商量》。王朔不是慈善家,但是聪明人,知道我不会坑他,不会偷懒。哈哈……
而有点“”小有名气”的感觉,是因为“《牵手》播出了”。但这些写作经历,都不及《成长》让我身心愉悦。我终于可以不再为钱写东西了。
高杨:有人说您的作品都是“家长里短”您有没有想过要创新?
王海鸰:写作题材上顺其自然。为了创新而创新,本末倒置,没这个必要。家长里短本质上不是小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母亲是民族的摇篮。只不过因为社会对人评价体系的单一,总看人爬到什么位置、赚了多少银子,把那些为家庭默默付出的人一并忽视了,包括对家庭妇女劳动的认可,包括写家庭题材的作者。
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诚地写、接地气儿写。相信你是人,你写的是人,就会有人找到共鸣。但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高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