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珠峰大本营。何俊摄
平整的短发,黝黑的皮肤,和缓的语调,站在面前的谭迁朴实得就像一位邻家大哥。这位就职于宝安联运通公司的物流工作者通常很忙,加班是他的家常便饭。不过找个机会交谈开来,你会注意到他很健谈,打开的话匣子就像开闸之水,娓娓道来,满是故事。他确实拥有无尽的谈资,这些话题来自他行遍半个中国的单车之旅,来自于他对人生与工作的独特感悟。
“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一个人麻木地踩着自行车,穿行过高山与河谷,穿行过白天与黑夜,追逐着一个温暖的远方,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敞开。”29岁的湖南汉子谭迁这样解释他单车走天涯的理由。
“骑车旅行是我人生中一种梦幻的状态,工作和生活是另外一种状态。我的人生就在这种梦幻与现实中交替着。每次旅行结束回到深圳火车站的时候,看到车站上‘深圳’两个大字,我就会告诉自己,已经回到现实中来了。”谭迁谈起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有些事情你如果现在不去做,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做。Now,ornever。”
没事的时候,谭迁会在家慢慢擦拭着自己的自行车,计划着下一次游历的目的地。陪他跋山涉水、走南闯北之后,这辆心爱的坐骑俨然已经成了谭迁身体的一部分,系连着谭迁和每一个远方。
“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一个人麻木地踩着自行车,穿行过高山与河谷,穿行过白天与黑夜,追逐着一个温暖的远方,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敞开。”
———谭迁
◎丽江的爱情童话
“我们一起骑车走过丽江的大街小巷,从古镇到新城,从山野到湖泊,斜风细雨,无忧无虑。我们甚至计划好了一起回深圳结婚,但是临行之前她还是改变了主意,或许她并不愿意从童话回到现实,她宁愿当那个在丽江等着我的人。”
“骑着自行车上路,这种乐趣是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提供的。比如机动车自驾游,太快的旅途会错失很多风景。自行车刚刚好,你不会错失沿途风景的每一处细节。在不快不慢的速率之间,让你对遥远的目的地充满憧憬与期盼。”谭迁说,他每次骑车上路,都会设想目的地那边有一份对他的召唤与等待,召唤者与等待者可以具体化为目的地那边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与物,又可以模糊化为那个地方的一草一木。
为此,谭迁两次把车骑到了泸沽湖畔的丽江古城,最开始是因为那句广为人知的城市口号———“我在丽江等着你”,而事实上,谭迁也在丽江找到了那位坐在他车前架上的女孩,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我们一起骑车走过丽江的大街小巷,从古镇到新城,从山野到湖泊,斜风细雨,无忧无虑。”丽江留下了谭迁最美好的记忆,就像一段干净的童话故事。
“超凡脱俗,骨子里有着非常倔犟的野性。她似乎什么都会,做手工、玩摇滚、唱歌、跳舞、还会调酒,能和你大口喝酒,大嗓门说话。”谭迁这样形容故事中的女孩子。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结缘也颇具色彩,当时带着一身疲惫与兴奋到达目的地的谭迁想为自己和自行车找一个落脚的客栈,他选择在网上查询,这一查询让他找到了一位在丽江开客栈的女孩子的联系电话。在电话的另外一端,一个爽快的女声让他在原地等着,马上有人来接他去客栈。
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谭迁等到了亲自来接他的那位姑娘。
“她的生活充满了梦幻和想象,她的气质和丽江无比般配。大学毕业不久的她固执地留在了离家千里的的丽江,开起了客栈,丽江就是她的地盘,她每一天都要看着丽江,从树叶发出嫩枝,看到树叶染绿,最后飘落,直到枝头压满了白雪。”
“我也很享受两人每天在丽江当骑客的日子。但是这种快乐背后总是孕育着丝丝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现实生活。换一个说法是,我会忧虑快乐的短暂,因为自己总要回到现实之中,在宝安还有我的工作。”谭迁说:“于是我有意无意会和她谈论现实的生活,谈论我们的另外一种可能。”
“第一次丽江之旅的最后,我们甚至已经计划好了一起回深圳结婚,但是临行之前她还是改变了主意,或许她并不愿意从童话回到现实,她宁愿当那个在丽江等着我的人。”
第二次丽江之旅的最后,谭迁选择了自己一个人骑车离开,他给自己心爱的丽江姑娘留了一封信,并在她所有通讯工具中删去了自己的痕迹,他如同从一个童话故事中悄然抽身,让自行车的轮子带着自己越走越远。
在那个春晓的早晨,独自上路的谭迁踩过树叶初绿的丽江城,踩过这个城市无数主人和客人的暖眠,他的车杆湿漉漉的,分不清是晨间的露水,抑或是自己的泪水。
◎把梦放到珠峰腰
“要登上珠峰峰顶,不但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而且需要一笔不菲的上山费用,我的梦刚刚到了山腰,可能下一次会是6000米,再下一次又是7500米,最终我要在珠峰峰顶向全世界呐喊。”
“我要骑车去拉萨。”
“你疯了?这个季节的路很不好走。”
“我要骑车去拉萨。”
“啊?选择这个时候上高原,至少等夏天吧,现在的路况很差的。”
“我要骑车去拉萨,现在。”
今年初,当谭迁做好自己29岁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时,面对的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劝阻,其中包括许多资深的自行车友。
当然,也有支持他的人,比如说深圳宝安联运通公司的老总,豁达开明的老板不仅批准了谭迁的行程,而且通过自己的物流渠道联系了西藏网点的工作人员,为谭迁提供必要的帮助。
“很多人对我的疯狂行径并不理解,其实西藏梦在我心里萌动已久,当我还是一个摇滚少年的时候,郑钧的《回到拉萨》就让我疯狂。一听到‘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这句熟悉的歌词,我就会全身发烫,所以我要马上去拉萨,我必须去到拉萨,以后才会有‘回到拉萨’,没有去到,就没有回到。”谭迁说。
“你绝对想象不到,在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我就订了两份报纸,一份是《西藏日报》,一份是《拉萨日报》,尽管两份报纸送到我湖南的家中已经延期很久,但是我喜欢读上面的每一个新闻,熟悉每一个地名,我是如此熟悉这样一个陌生的他乡。”
29岁才开始的朝圣之旅比想象中更艰苦、更漫长。谭迁选择的滇藏公路,很多路段都是大雪挤压的悬崖峭壁。
“有时候骑上几十公里也没有人烟,你看到的只有晶莹透彻的雪山,山和山之间峰峦起伏,云雾缭绕,确实是人间胜景。不断的爬坡让我踩车的腿已经麻木了,越走越稀薄的空气让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喘两口气。怎么形容呢?当时我的身体已经跌入了地狱,但是眼睛一直留在了天堂。这一路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时候骑不动的时候我就把自行车扔了,整个人躺到路边的雪地中,大声唱着‘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
整段滇藏公路谭迁骑了25天:“这个时间段的路确实不好走,每天天还没亮就赶路,天摸黑的时候碰到村庄就投宿,有时候借宿在牧民的家里。”
踏上拉萨的谭迁从外表看上去和藏民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带着红黑的脸色和拉碴的胡子,他满心欢喜地前往每一个他心仪已久的地方———布达拉宫、大昭寺、光明茶馆:“我已来过,下次我可以自豪地‘回到拉萨’了。”
拉萨还不是谭迁的旅程终点,距离拉萨700多公里的珠穆朗玛峰给了谭迁又一个诱惑。
“从拉萨去珠峰的道路稍微好走一点,但是也要骑车翻过6座5000米以上的大山,这一路我看到了最蓝的天,最空旷的原野,最漂亮的日晕。”
谭迁带着自己的自行车上到了珠峰5300米大本营,他兴奋地在稀薄的空气中举起了自己的自行车,长久地端凝蓝色天幕下的珠峰峰顶。
“要登上珠峰峰顶,不但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而且需要一笔不菲的上山费用,我的梦刚刚到了山腰,可能下一次会是6000米,再下一次又是7500米,最终我要在珠峰峰顶向全世界呐喊。”
◎一路骑行全是景
“不管是夜晚还是清晨,当我在旅途上陶醉于那些风景的时候,心底总在想,多么漂亮的景色啊!这些景色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财产,是不容我们去破坏和伤害的。”
“骑车的路途有没有审美疲劳的时候?有的,那肯定是有的。我对这种审美疲劳是这样理解的,出发的一路总是新鲜的,让人兴奋的,从不会有任何的审美疲劳。但是归途很容易产生这种疲劳感,所以我到了一个目的地之后,回程通常会选择坐火车回来。”谭迁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不过这样的归程同样可以很精彩,打个比方,我从滇藏公路骑车上高原,最后坐火车从青藏线返回,我可不想舒舒服服睡上两天直接到深圳。回去的一路又是一次令人躁动的旅程,青藏铁路经行的那些地方———像可可西里、唐古拉、德令哈、西宁,每一个名字都会让喜欢自行车游的人热血沸腾。我到了这些耳熟能详的站台都会下车,在当地逗留上一到两天。”
“我骑车去到了温柔的长江源头,去了宁静的青海湖,我还见到了可爱的藏羚羊,它们简直是造物的恩宠,上帝的精灵,扑闪着可爱的大眼睛,与你宁静对视。”
“在单车旅程中你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结识到各种各样的朋友,走近很多很多人的生活。”谭迁说:“有一次在漳州的国道旁边,我见到了一对卖水果的夫妇,丈夫是越南人,顺便在路边开了一间补胎的小店。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对方的家长,生活的轨迹也很简单,种种水果,卖点东西,帮有需要的人补补胎。那一刻,忽然为他们与世无争的宁静与恩爱而深深动容,这就是生活,宁静的生活。”
其实,谭迁不但在现实中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在虚拟世界中拥有自己的广阔天地。他经常在一些国内著名的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游记文字、旅途照片与旅程感悟,他的论坛id———“一品湘军”为广大网友及驴友所熟知:“我喜欢把自己所经历的路途及生活与大家分享。”
“一品湘军”还有着更长远的“一品计划”:“我想把这些年骑车走过的路用文字与图片记录下来,然后集结成册,用来刻录自己的生活。以后的旅程中,我还计划用一些更加专业的摄像设备,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影像作品。”
“无论如何,将来我还会骑自行车走下去。接下来的旅程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一些助贫和环保方面的倡议与帮扶。这些年走了这么远,我看到了贫穷,也看到了友善,我记得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也想给有需要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不管是夜晚还是清晨,当我在旅途上陶醉于那些风景的时候,心底总在想,多么漂亮的景色啊!这些景色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财产,是不容我们去破坏和伤害的。我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在我的自行车后面有一个箱子,专门用来放我的生活垃圾。看到有路人乱扔垃圾我都会觉得很揪心,我以后想集结大家的力量,再走滇藏公路,义务捡拾垃圾,践行一次‘滇藏公路零垃圾’。”谭迁特地跟记者补充讲述了这个细节,他一再强调,这是他的一个坚定原则。
南方日报记者方晓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