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中享受旅游
2010年12月27日 07:40 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记者 杨健

记者日前在常熟采访,途经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騄的隐居地,发现虽已深冬,但这里游客不少。记者知道这里属于虞山上的宝岩生态观光园,春夏游人如织,大家都为自然生态而来,现在寒风萧瑟,为啥还有游客呢?

这里有一片原始的枫香林,为了纪念翁同騄,枫香林命名为瓶隐园,沿着木栈道一路行来,两旁用雕塑、碑刻的形式展示翁同騄传奇的一生及其恢宏的书法艺术。再走过一畦菜田,就是翁同騄曾经隐居的瓶隐庐。

我随几个游客一起进门,解说员就热情地迎上来,主动开始讲解。首先就向游客解释这里为什么要起名“瓶隐庐”:当年翁同騄因支持维新变法被削职为民,遣回常熟原籍。但朝廷规定他每逢初一、十五须向当地知县报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接受监督。翁同騄怕惹是生非,贴出“不写荐信,不受请托,不赴宴会,不见生客,不纳僧道”的五不字条。来,他索性搬到城外鹁鸽峰坟堂屋住了下来。这里原为看守翁氏家族墓园而建,屋宅十分简陋,翁同騄称此处为“瓶隐庐”,意为守口如瓶地隐居,绝对不多说一个字。现在,瓶隐庐经过修复建成了纪念馆,与常熟城区的翁同騄纪念馆“彩衣堂”一起,成为重现翁同騄在家乡生活史迹的重要场所。

来自东北的游客王先生听说常熟翁氏家族遗迹已经形成系统,就想看完这里继续去其他点参观,他说,常熟人文景点整理得很好,能给人完整的印象,而且给散客解说也很细致,不像一些景点因为参观人少就不提供此类服务。行至院中,这里一块方砖称为“跪石”,据说翁同騄隐居期间,仍坚持在这里面向北方行君臣之礼。他时时慎言慎行,如履薄冰,仍担心朝廷派人再加迫害。在瓶隐庐后门有一口井,正对着门口,进出得绕过井走,十分不方便,显得很奇怪。解说员介绍说,此井称“涤井”,是翁同騄为防朝廷加害时时准备投井自尽用的。因为他身体较胖,所以井圈做得特别大。这说明,尽管状元出身,为清朝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但翁同騄在瓶隐庐度过的岁月是辛酸的。翁同騄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他在绝笔中写道:“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

走一圈下来,对这位被康有为称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晚清风云人物了解不少,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询问几位游客,他们的感受也大致如此:到这里既能吃上大闸蟹,还能获知很多名人故事、了解江南文化,住上两三天是起码的。的确,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文化能让旅游超脱快餐式的观光逐渐“慢”下来,也把游客留下来。在常熟,仅一座虞山上就有吴文化始祖仲雍、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等名人墓葬25处,还有黄公望、王石谷、瞿式耜、翁同騄等历代名人遗迹。

记者去过许多地方,人文之旅不算少,有时想,人文资源的旅游价值的体现,需要游人做到“四善”:善静、善听、善问、善思。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喜欢这种地方的,更懒得去听解说、问情况和思考问题了。“四善”游客是永远不会绝迹的,这就要求重视培养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投这类游客所好,让他们在清净舒适的氛围里,听得高兴满意,在思想上有所启迪。因此,人文资源的旅游价值的体现,归根到底需要旅游部门的费心尽力用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杨健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