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长元
《香港回归》、《抗击非典》……以香港市民感同身受的这些历史性事件绘就的画作,近来吸引了大批香港市民驻足欣赏。12月18日在香港展览中心揭幕的“历史与艺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香港展”,迄今已迎来数万观众,盛况罕见,备受关注。成群结队的观众里,不仅有找寻历史记忆的老年人,还有许多穿着各式校服的中小学生。
香港回归祖国已13年了,但增强本土居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依然是政府关注的事情。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部长郝铁川对此次展览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最近特区政府不断提出加强国民教育,而历史就是最好的人生教科书,以艺术的方式再现历史是国民教育的极佳方式。此次展览是香港开展国民教育的最好机会,香港本土居民将从中体会到作为中华子孙的自豪感。”他还在现场告诉观众,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看到香港同胞与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的历史,还能看到父辈们流过的汗水以及当代人走过的身影。
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果和香港市民分享,是工程组委会一直在精心考虑并积极实施的内容。工程办公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说:“文化重在积累,重在建设。希望香港观众通过这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代近以来的历史,更好地促进内地与香港的文化艺术交流。”
内地与香港艺术家开展深层次的交流是此次展览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幕式后,文楼、万青力、萧晖荣、萧滋、许言琦、林鸣岗、黎日晃等香港艺术界代表与靳尚谊、王明明、范迪安、梁江、杨飞云、吴为山等来自内地的美术界人士进行了座谈,就历史画创作、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以及当代艺术生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著名雕塑家文楼追溯了香港艺术与内地密切联系的历史,他说:“海外华人与新中国相连的历史,仅艺术发展的承传与联系方面就值得一书。内地与香港拥有中国同一母体,其艺术文化也是同一种文字、信仰。”
看到詹建俊、靳尚谊、全山石等内地著名艺术家以七八十岁高龄参与了此次创作,香港艺术家林明琛感慨地说:“上世纪50年代他们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画作品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代人,我相信这次展览也能影响中国的好几代学子。”他认为,展览中的国画作品尺幅大、有深度,打破了原来的“国画不能表现重大题材”的看法,是一个很大突破。
艺术家萧晖荣建议,在国家艺术工程中要尽量发挥中国画的优势,艺术家有责任让大家认同大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
如今的双年展,艺术内涵越来越少,而“观念”却越来越多,有人因此质疑:中国写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不是落后了?著名美术史学者万青力教授表示,他不认同那种把历史看做简单的进化论的看法,从此次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油画的写实技术有很大进步。他同时提出,历史画创作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弱,而是情感的缺乏。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和蒋兆和的《流民图》技法都不算最好,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十分感人;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也画得很有感情。如果画家只是技术好,缺乏感情,那他的作品就是工艺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宋庆龄》的作者杨飞云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历史题材创作的确生疏。当前历史画已远离了它的辉煌时期,很多因素使得其功能被取代、消减了。”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体会到,年轻画家对创作历史画的热情需要调动,他们在作品中注入了个人风格,实现了创作上的突破。
“促使画家从画室的个体状态进入到历史、社会的思考中,其艺术观、历史观由此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本次工程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雕塑家吴为山向香港艺术家介绍了自己从自信满满地拿出作品小样,到接受专家组的建议多次修改,最终从作品到内心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心路历程,感慨良多。
特地赶到展览现场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坦言:“在香港地区谈历史画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当代画家的绘画技巧提高得很快,画历史题材往往缺乏激情,因为人们离历史事件确实远了,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时代已进入21世纪,艺术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功能也发生改变,文化产品的发展要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他认为,在考虑中国艺术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时,一是要研究历史画如何能画得更好,二是要关注时代的变化。
沈平教授长期关注主题性绘画创作,曾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参观重大历史题材巡展达6次之多,最后获得了2000张重大题材作品及展览的图片资料。他认为,香港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英属殖民地时期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例如东江游击队、辛亥革命的红楼等。香港有历史博物馆、海防博物馆、警察博物馆等,其中却难以找出一幅历史画。他对此表示遗憾,希望香港有专业美术机构组织历史画的创作。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历史画创作的传统有没有扔掉,当代艺术家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任务?这些疑问随着工程的完成不复存在,现在重要的是总结工程的各种经验。”他表示,国家重大题材工程不仅凝固了历史,而且吸引一代代画家都能投入其中,以巨大的责任感创作精品。艺术家对历史画的把握能力也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一代一代不断提高。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到香港展出,不仅是香港文化的大事,也是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大事。展览极力营造出“博物馆式”的艺术殿堂效果,所谓“历史之思、历史之视”体现了这些老中青艺术家的作品对主题的深度思考,在艺术造型、表现力上达到的新高度,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而内地与香港的艺术家共商艺术事业,对美术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体验深度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也让大家看到了未来香港与内地艺术交流的美好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