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重庆龚滩古镇游攻略:消失在被遗忘之前

2012年08月30日 10:25
来源:远方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龚滩的娘娘会

龚滩"武圣宫"的左殿,供有"封神榜"上传说的金宵、银宵、碧宵三座古像,命名为"娘娘会",据说娘娘专给青年妇女送儿女,并伴"百年长寿",时人就呼他"送子娘娘"。

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娘娘诞辰日,每年这天,都要举行隆重庆祝盛会。

早膳,青年妇女们便穿红着绿、擦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邀约赴会,手提香蓝,内盛香烛果品、鸡牲刀头,笑逐颜开,先后来到娘娘殿,将祭品摆放在神龛上面,才整顿衣冠,仪容严肃地拜娘娘菩萨,献青油、献花鞋。。不一而足。有的跪在神龛前倒蒜似的磕头,切切祷告,默许娘娘送个贵子,有些刚婚妇女,也羞涩地跟着做fa事,这时铜馨、木鱼、诵经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待到所有人都拜过后,才稍停下来。中午,开过点心,于是打纸牌、摆龙门阵、做游戏、烘起整个庙宇的欢乐后气氛及至下午,大摆筵席,满座谈笑风生。席终前每人还要包两个寿桃、煮熟红鸡蛋两枚,作为娘娘回礼,以示喜幸,象征早生贵子,离席时,妇女还互相拜拜(两手抱怀为男子作揖状,以示亲爱和礼貌)。

吊脚楼的历史

武陵山是历代骚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圣山,也许他们的才华必须到这才能得以很好的释放。当大诗人刘禹锡在巴地倾听巴人山歌时,另一位大诗人却对巴人的居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对这里的建筑形式进行观察了解后,决定用诗歌的形式予以传扬,他写道:"平地才应一倾余,阁栏头大似巢居",并解释说: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这位对巴人建筑做个研究的诗人叫元稹。"阁栏头"随诗人的描述逐渐为世人所知,它也就是今天土家族地区广泛分布的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一种居住方式无疑经历了长时间的选择,毫无疑问它是从人类巢居演化而来的。所以它也具有活化石般得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家族吊脚楼不只是中华古建筑的源头活水,它的选址、规划、构思、造型、工艺都是独树一帜的。土家族吊脚楼称得上中华民族美轮美奂的祖居。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土家吊脚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的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动态性多层次的高水平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无论远眺近览,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使人赏心难敛,欲罢不能。

龚滩古镇迁移

2007年4月,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龚滩古镇搬迁到古镇1公里外一个叫小银滩的地方,至5月底,搬迁工作基本结束,西秦会馆等12处龚滩古镇文物拆迁全部完成。古镇居民把他们拆下来的一片一瓦全部运过来,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居民们复建的房子保持了原有风貌规模,依旧还保持着古镇风貌的完整性,连古镇老街的青石板也是一块一块地搬过来。同时,新龚滩镇还保持着古镇1700多年的历史真实性和古镇居民生活的延续性,老街上的居民仍生活在这里。老人们怀念昔日那黝黑发亮的门板,杨大妈思忖着自家吊脚楼的木板5年后能露出厚重、古朴的颜色,到那时经营的旅店、饭馆生意或会好些;冉大叔抱怨还建后自家的房屋因当初测量问题少了几个平方;更多的街坊们已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在新龚滩开始了新生活,但他们常常会望着如今波澜不兴的乌江发呆,忆起昔日老龚滩江水冲击滩头的涛声。老龚滩已然淹没,乌江涛声已成绝响,新龚滩要撰写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龚滩古镇 武陵蛮 土家族地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