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帝都人文风情 细数老北京最火著名中药店

2012年12月20日 12:24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2、 永安堂

永安堂药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还早200多年。过去老北京论起医药行来,素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外同仁”指前门外的同仁堂,“内永安”指当时位于城里东四牌楼东西角的永安堂。 永安堂在历史上曾几易店主,在清朝初期,一度曾为东西牌楼董家金店的属号。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自制16个科门,约1100多种中成药的药店,其中紫雪散、羚翘解毒丸、神授化痞膏等,远近驰名。

京城最“老”的中药铺子

据考证,现今惟一的珍贵文史资料,即永安堂原主人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撰刻的《北平永安堂参茸胶醴丸散膏丹药目序》一书载:永安堂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那就是说,在明朝的上半叶时,亦是各地纷纷开设中药铺子之时,永安堂就在京城开业了。这样一算,永安堂还先于北京同行的药店一二百年建店。可以称作一家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了。

内永安、外同仁

据说,永安堂在民国初年时出让给一位北方人,即杨周臣先生。他精通业务,勤于管理,或坐堂闻听,或堂(药厂)查看。对加工的药面儿,他一看色便知投料是否有误;口尝舌治,能品出压碾、过箩是否有偷工省事儿。老掌柜杨周臣曾书道:“监制者责任重大,终日督饬,唯恐疏漏,虽神疲力竭,亦弗敢稍懈,”

当年服药者,尤其是贵重药品多是旧王府、大宅门和满门旗人。他们买药后,都是逐味核对,逐样以毫、厘复称,这也从没出过错。永安堂的“万应锭”这种小药,据说是专为劳苦大众所用,货真价廉,疗效也好。这“万应锭”还有一段小故事。一次,礼士胡同的张先生因眼底红肿充血,病情很严重。晚上买了一包儿万应锭,服后药到病除。这位张先生颇感奇怪,便来个货比三家,各买了一包万应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永安堂的万应锭是将细料和入药中,久存后色泽、药效如初,而另两家的是把细料用在表面儿包衣,不仅没有了麝香味儿,药品还变成了黑色。张先生得出的结果是:“我用药就去永安堂”。久而久之,口口相传,永安堂的商誉大增。故当年在京城便流传起“内永安外同仁”的说法(注:早年的北京以前门作界,分为内城和外城,内永安即永安堂,外同仁即同仁堂)。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鹤年堂 千芝堂 同仁堂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