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栏主:韩秉锐(高级英语教师)
九曲黄河,英雄气短;十年游历,语焉能全。七百学子,教而不倦;中年暮至,师德未圆。
本期点击:大理
地理位置:
大理的洱海其实是一个高原湖泊,故有“天国明珠”之称。从空中往下看,形状狭长的洱海宛如一轮新月,挖色就成了月背上的一小点星光。它东临碧波,远眺苍山,这么说来,则应验了民间的一句俗话:“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海东。”
点击理由:
大理以她秀美壮阔的自然风光和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醉倒了中外游客。徐霞客、马可波罗、郭沫若等名人大家都曾为之动容,并留下了隽永瑰丽的赞美诗辞。不过尽管讴歌不绝,可始终未能穷尽这苍山下洱海边的神韵,遑论把人们的游兴调拨到对岸来。
挖色,面朝洱海,春暖花开。那海水拍岸时轻轻的响声,那浩淼海面上点点的小舟,还有地平线上澄澄的蓝天,这一切都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船在碧波漂,人在诗中游。渔村本来就不多见,高原上的渔村更鲜见,何况这里还是白族渔村!
随着旅游大军的不断扩编,丽江、大理,苍山、洱海已经有点招架不住了。洱海西边的古城游人如织,可对面的岸边仍然是“春风不度”。作为洱海东岸的一个小村落,挖色虽是名不经传了。可是,只要来“挖”掘一下,你会喜形于“色”的。
一弯拱桥,一飘野渡,一方水寺,便概括了挖色的全部。
洱海边,苍山下;薄雾里,白族家。
驴友榜竟成了通行证
我每次出门,都爱带上几份羊城晚报的旅游版,以便故地重游时,把它送给我在报上提及到的人或有关的方面,好让他们也乐一乐。能上了报纸,谁不高兴?!可这次带上的驴友榜,还意外地帮上了大忙。
一路折腾,来到挖色村边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有一户人家在劈劈啪啪地放鞭炮,门廊两边挂着大红对联,强劲的音乐节奏从屋里传出,原来是新居入伙。院子里高朋满座,正在办宴席。我很想进去看看,但又担心人家说我是白撞,怎办?情急之下,我想到了包里的羊城晚报旅游版。我看准了一位身披红绸带子的老人,相信他必定是主角儿,于是献上报纸,说明来意。老人戴上老花镜,把目光从报上照片与我本人上下对照,“验明正身”后便恭恭敬敬地邀我入席。实话说,我当时正饥肠辘辘,中午那顿还没有吃呢。恭敬不如从命,正中下怀。老人叫杨一明,除了那斜披在身的红绸条子,更为显眼的是他胸前戴着一个“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校徽。我在海东一带走时,一直为白族家居建筑物上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元素而赞叹,身为汉族人真是自愧不如。这时,我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
(责任编辑:王雅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韩秉锐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