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江苏无锡 吴文化复兴之城

2013年07月15日 14:24
来源:《时尚旅游》

近几年由本土年轻人自发而起的一场城市文化运动也许可以称之为“新吴文化运动”,那是对这些消逝元素的挽留和拾补。

江苏

其中尤以庞培、黑陶和城西为代表的散文、诗歌写作对江南这块地域的由个人经验推而至时代情感的重新描述蔚为翘楚;文化学者庄若江、苏迅的新意盎然的吴文化与城市文化研究;青年摄影家唐浩武、袁徐庆和王俊对无锡演变过程中人与城关系的怀旧书写、记忆定格;画家王长明、章岁青、朱志刚对吴语意象的符号精练、色调演绎;一批80 发起了城市明信片设计大赛,另一批80 后、90 后则组建了读书会、义工之家,一批70 后举办了诗歌节和民谣节。作为70 后的我,正在拍摄一部关于南长街古运河的独立电影,讲讲我如何在走了近30 年的家门口迷路。

与其说这些是吴文化的新芽,不如说是对吴文化的重新发现,它由少数人的研究层面转化为多数人的生活意趣层面,竟有点儿像80 年代重临,甚至贯通了旅游、城市文化、教育、青年发展等方方面面,像一捧清流,努力改变着无锡现有的“小上海”式的城市气质和粗糙的地理式“苏南”印象,众多无名的手正努力牵着无锡,回到“吴锡”。

江南的潮湿把眼前的城池滋润得一塌糊涂,喝饱了水的空气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新鲜味道和冰凉触感,让我果断地背叛了刚刚抛下的北方,准备迎接这一场荡漾在烟水间的吴地锡游。

江苏

还没来得及想出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启和无锡城的正式约会,我的当地朋友小麦粥已经在下班后风尘仆仆地赶来,相约先带我去开在南长街口的80 后饭吧吃一顿新派锡帮菜。小麦粥是个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供职于当地的时尚消费周刊,主营项目为美食和旅游,年纪轻轻,却已是深谙当地吃喝玩乐好去处的“资深大咖”。这“最初的晚餐”招呼得丰盛万分,几乎是要将人家的全部拿手好菜倾囊而出。80 后美女老板蒋晓星说,现在无锡的年轻人好像离传统锡帮菜越来越远了,但那些家常的美味是她小时候最温暖的记忆,开这家怀旧风格、创意味道的饭吧,就是希望给那些记忆中的锡帮菜加点儿新味道。我就在这铺满锡帮美味的饭桌上预订了小麦粥的一天,并要求他一定要公开自己的“私家城市藏宝图”。

第二天一早,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稻香市场,跟随小麦粥寻宝的一天就算正式开始了。“咱们先来吃个无锡式早餐怎么样?这条路线,上次我带沈宏非走过。”听到这儿,我对小麦粥的好奇又添了一分,同时对自己将要享有与专业老饕同等待遇而沾沾自喜。清晨的光线笔直地投射在别开生面的菜场过道上,生猛活跃的鸡鸭鱼虾、滴着晨露的瓜果蔬菜纷纷在这光线的渲染下粉墨登场,闪耀着晶莹剔透的光芒,我跟在小麦粥的身后,忙不迭地张望,看他一一讲解各种食材,声色俱下地形容各色小吃摊,真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窘迫和慌乱。

江苏

“没有事的时候,我一个人能在这儿逛上3 个小时,你看这家熟食店,每天下午才开张,卖上两三个小时就收工了,他们的‘抱腌’太棒了!”我当然要问问“抱腌”是什么,原来这是一类熟食的统称,说的是味道将肉抱紧的状态,不得不感慨,在关于吃的问题上,江南人依然舍不下典雅生动的文字游戏。

在依次品尝了糍饭、清真锅贴、鸭血馄饨和酥油烧饼夹油条之后,我的口舌之欲终于在肠胃严重超载的崩溃边缘宣告投降。瞪着眼的银鱼和白虾沾着太湖的清爽,怒放得像花朵一样的塌菜层层叠叠地铺满了绿油油的摊床,人间烟火味泛滥成灾的稻香市场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如果说这里的庶民生活之美算得上是吴文化的毛细血管,的确不该错过它。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吴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惠山油酥 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