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烟雨氤氲 守住鲁迅故家的隐秘口感

2012年05月30日 10:39
来源:新京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 乡土味道

一碗面疙瘩中的温情与乡愁

八字桥老街区,住在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着在河道里洗菜的习惯。

面疙瘩是绍兴当地最常见的面食。

绍兴人陆强在做面馆之前,是一名皮划艇运动员。他14岁到少年体校,与奥运冠军孟关良曾经是队友,21岁时因为伤病退役。在各种艰辛之,他在绍兴和畅堂开办起专售老汤面疙瘩的面馆。陆强说,他的母亲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离世,而他对母亲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碗面疙瘩。

面疙瘩是绍兴最常见的面食,家家户户都会做。和好的面,用小勺一点点拨到煮沸的水里,加入各种配料,最后加上一点老汤,就是最家常的滋味。绍兴的面疙瘩,颇像山西的刀削面与剔尖面,也像北方常见的拨鱼儿,面疙瘩两头尖,两端弯起,犹如月牙儿,口感筋道。

在陆强的“红火飞扬”面馆,面疙瘩的品种也有了更多的变形,在里面加入了一些玉米粉,口感更为筋道,颇有弹牙之妙。陆强说,他开始只是想着在面疙瘩的老汤滋味中,回忆妈妈的味道,如今更想把这种绍兴小吃继承与发扬,虽然只是一碗简单的面疙瘩,其中却带着浓郁的乡愁。

绍兴有许多这种充满乡愁的食物。周波在鲁迅故居的对面有一家店面,开了许多年,除了臭豆腐,还整理了许多绍兴民间的小吃。我们坐在小店的板凳上,看着外面络绎不绝的游客,周波的岳父给我们端上一份奶油小攀。

臭千张是绍兴臭味美食谱系中的一员。

不是本地人,几乎没有听说过这种小吃的名字。奶油小攀类似蛋挞,面粉和蛋黄做成碗状的壳,再在其中加上蛋白做成的馅料,其中少不了白糖和奶油,吃起来酥脆。据说,“奶油小攀”最早来源于清朝末年一名身在绍兴的传教士,这也是他的思乡之物。100多年后,它又成为众多绍兴人寄托乡愁的所在。

如果在夏天,也可以坐在周家食品喝一份冰镇木莲,或者一杯甜酒酿。木莲羹颤巍巍透明如玉,味如凉粉;甜酒酿则是当地许多产妇坐月子的必须补品。周波说,这些绍兴小吃是绍兴文化的根须,扎根于绍兴的小街小巷。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小吃不仅仅是名片,只有坐在绍兴的河边,烟雨朦胧,黄酒温了,茴香豆一碟,臭豆腐几块,各种小吃轮番上场——此时的绍兴,才是周作人笔下的绍兴,才是蔡元培记忆中的滋味。

[责任编辑:魏佳] 标签:乌干菜 干菜焖肉 鲜毛豆 鲁迅 绍兴 国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