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作为一个非常关注中国当下社会和小人物的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他的电影《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这是一部跨越中国南北、连接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母亲河黄河、长江的电影,也是一部旅行的电影,与他的上一部电影比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跨越,尽管所涉及到的电影主要元素还是山西、小地方、小人物。
震撼心灵的当代个人史诗
关于《三峡好人》这部电影,记者还没有看到任何相关的资料,只是在采访贾樟柯中的一个意外收获,与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内容完全不符,比如他要拍苏童的作品等等。贾樟柯介绍这部电影有两条旅行的线索,一条是山西一个煤矿工人在多年前曾经在人贩子手中买过一个媳妇,后来那媳妇被警察解救并带走了他们一起生的孩子,多年后这个矿工忽然想见见自己的孩子,于是踏上了寻媳妇的旅程。另一条是一个曾经恩爱婚姻的女护士,在丈夫出门做生意多年不归的情况下踏上了寻夫的旅程。这一男一女的关系只有一个:目的地都是长江三峡地区。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地区一个深度的"中国乡村游",不是导游带领下观光,那种简单的看看世界闻名的三峡大坝、高峡平糊、神女峰等所谓的景点,关注的不是表面浮华的形象工程,是类似一次自由行、背包游的那种旅行,而且是比北京胡同游还要深入的爱与心灵之旅,不是简单的回归大自然、接受自然风光的陶冶,而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当代个人史诗。
贾樟柯电影中的"游人"元素
实际上,很多人都忽略了或没有发现贾樟柯电影中的"游人"元素,也就是他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多数处于非主流的"游离"状态,比如他早期电影《小武》中的小偷,《世界》中公园的保安、演员、建筑工人,《站台》中的县文工团演员,《任逍遥》中的下岗厨师、无业闲散人员、矿区野模,以及这部《三峡好人》中的护士、矿工等等,尽管他们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都是当地的"传说"或"传奇",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嚼舌头的"风景"。同样,即使他本人也曾经是游离于所谓主流电影渠道的地下电影人,他电影中的主演也都不是专业演员,但偏偏是他被所谓时尚、白领、小资一族们所欢呼。
在被采访时贾樟柯强调,旅行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现在有了发达的传媒、电脑等,都是无法代替旅行的。他说从北京城出来开车10分钟几乎就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了。他说在三峡的奉节、巫山拍戏时经常在晚上10点、11点就睡觉了,可是回到北京后好久都觉得有点恍惚,无法马上适应北京的快节奏生活。他说一开始他以为就是自己一个人这样,后来发现剧组的人几乎都跟他一样。
北京的生活有点日夜不分、四季不明
贾樟柯说北京的生活有点日夜不分、四季不明。他说非常怀念早期拍电影《站台》时经常走的那条线路,希望有机会还能再走一遍。从北京出发,到山西太原,最好还是坐公共汽车到自己老家山西汾阳,然后一直向西过黄河到陕西,一路通过佳县、吴堡、绥德、米脂、榆林,越向西越深入中国腹地,越能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的现状。
贾樟柯说中国母亲河黄河、长江两岸的老百姓的日子都很不容易,性格上也截然的不同,比如黄河边的人比较矜持、严肃、被动、骄傲或懒,显得平静,农民就是农民,公务员就是公务员,难得越雷池一步。而长江边的人就要相对勤快、主动,比如大路上一个本来是自己骑摩托车去办事的人,如果你向他打听路,他可以马上就变成"摩的"拉回生意。贾樟柯他们拍电影《三峡好人》进村后,一进村就遇见一个13岁的小孩问他住店吗,不住店吃饭吗,要帮忙吗,后来就在他们剧组打了份零工,而在黄河边可能这个孩子只会远远跟着你看热闹。
几乎每次旅行都有发现或体验
贾樟柯说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生活,除了电影还是电影,好在为了拍电影的前前后后经常在各地旅行。几乎每次旅行都有发现或体验,他说电影《任逍遥》就是在山西大同拍纪录片时忽然被矿区游离的冷漠少年所牵动,当时来了灵感马上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讲一个下岗的厨师、一个无业闲散人员和一个矿区野模特的故事。整个拍摄过程都没有完整的剧本,但是大家一拍即合,制片人杰明(胡同制作)、市山尚三(北野武事务所)2周内就从国际上组织好了3国资金。后来这部电影成为2002年入围戛纳竞赛单元的惟一华语电影后,标志着以第五代导演为支点搭构的中国内地电影格局业已改变。
最喜欢意大利的佩鲁贾
因为电影贾樟柯经常去外国,比如法国,平均一年去3次。但是他最喜欢意大利,最喜欢意大利的佩鲁贾--就是举办佩鲁贾电影节的那个意大利古城。其他国家他还想去捷克、俄罗斯。
在中国,贾樟柯最喜欢香港,他说香港是个没有经过民国、民革的地方,那里老社区的老人、古语、中药味、繁体字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原生态文化的印象。
他说你如果真的想了解中国伟大的文化最好把北京、香港、台北都体验一下才能真正明了,他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那种所谓异域风光他本人不大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