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追寻国内的五谷变迁路

2011年09月14日 15:50
来源:华夏地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黄岗,一个以糯米为主食的山村

黄岗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山村。我们中午从贵阳出发,深夜10点多到达村里,没有路灯,但小卖部和人家还亮着灯,人们三五成群聊天。吴全有的表弟一大家人正等着我们吃晚饭。我深感抱歉,但随的交谈让我歉意顿失。原来,黄岗人的三餐与我们大不一样,早餐在上午11点,午餐下午5点,晚餐晚上11点。也就是说,我们正好赶上晚餐。难怪村里人这么迟还意兴犹酣。

黄岗的饮食也出人意料。主人问我是否有忌口,我照例回答,一切按当地习俗。饭菜上桌,除了一大盘糯米饭,一钵辣椒末调料,然后是各种做法的牛系列,豆荚炒牛肉、卤牛肉、生牛肉和生牛血。我还真的不大适应。糯米饭手抓,香软可口,的确是美食;生牛肉有些畏惧,壮起胆子挑拣了两小块,蘸调料入口,也没弄明白滋味;朱砂般的生牛血,我望了几眼,实在没有勇气品尝。酒也是糯米蒸馏出来的,度数很高,我喝了小半碗。

我知道黄岗人以糯米为主食,我想了解周围村子的情况。主人说,从前各村都差不多,但这几十年来,其他村子都改吃籼米了,只有少数人家仍然吃糯米和生肉生血。大山深处的黄岗像一个孤岛,还保留着完整的传统生活方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岗村也有过一段被迫“糯改籼”的经历,但他们觉得籼米不香,不耐饥,吃不习惯,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以糯米为主食,少量杂交籼稻,基本用来喂鸡喂猪。当地人开玩笑说,客来,我们先问他吃“猪饭”还是“人饭”;孩子去乡镇和县城读书,吃不到糯米饭,父母也觉得可怜,干脆让他辍学。因为主食不同,黄岗人很少出外,也不与外界通婚。“2000年以前,我记忆里黄岗没有与外村结婚的,”村民吴显林说,“这些年才有很少几件。”想想也是,一个吃籼米长大的外地媳妇,嫁到天天吃糯米的黄岗,需要不小的勇气。

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这个与世隔绝的侗族山寨,是正在急剧缩小的东亚糯稻圈少数古风犹存的村落之一。根据近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学术界公认,如今世界广泛种植的水稻——亚洲栽培稻——是1万多年前生活于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系驯化的。亚洲栽培稻分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我们还经常依据淀粉的成分,将栽培稻分为糯(几乎全为支链淀粉)与非糯(含有20%左右的直链淀粉)两大类,黏性特别强的籼糯和粳糯,统称为糯稻。

糯稻的来源是一个谜,因为自然界并没有糯性野生稻。有人猜想,它来自于栽培稻的一次偶然遗传突变,经过人工反复选择,形成特殊的稻种。糯稻产量较低,但品质极其卓越,油脂丰富,气味芳香,口感黏滑松软,结实耐饥,仿佛谷类中的贵族。

上古,糯稻是长江流域吴越民族的主食,也是黄河流域中原王朝祭祀和酿酒的珍品。秦汉时期,北方华夏族势力向南方扩张,百越民族被迫向我国西南和东南亚退缩,同时也将糯稻种植在这一地区。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随后入主长江流域的汉族移民,选择了高产的籼稻和粳稻作为主食,糯米逐渐变成节庆时现身的奢侈副食——米酒、粽子和糕点。如今,印度东北和泰、缅、老挝等北部、东北部地区,加上中国的云南、广西部分地区,为目前仅存的以糯米为主食的“糯稻文化圈”。壮、侗、傣、布依、水、仫佬、黎等现代民族的饮食基因中,遗留着崇尚糯米的习俗。但大体上看,糯稻越来越边缘化,栽培面积不足水稻总面积的5%。古老的糯稻文化圈正在急剧萎缩。

[责任编辑:孙爱林] 标签:黄岗 美洲作物 玉米 薯类 粮食 五谷 山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