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品牌渠道中呈现最新价值空间
2010年04月30日 16:51 中国服装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多年来,品牌化运作一直是服装企业提升自身产品形象的唯一道路。活动策划、明星代言、媒体广告……凡此种种的巨大资金投入,既让中小型服装企业的老板们力不从心,也未见他们的品牌有多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服装可谓是品牌的海洋,但能够掀起巨大波浪的少之又少,能与国际大牌比肩的更是几近于零。

超市里的新发现

2009年伊始,李刚的生活就起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一直在知名IT公司UT斯达康工作的妻子白姗下岗了。紧接着,李刚也被公司的人事部门通知减薪20%。这个三口之家,原本的月收入在2万元左右,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下就削减了他们近60%的工资收入。剩下的钱,他们还要支付一套面积约100平方米房子的月供、4岁儿子的托儿费、汽车的油费、保养费……。李刚觉得自己要“破产”了。但当他看到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妻子和上幼儿园小班的儿子时,只能强装笑脸地对妻子说:“没事,哪有过不去的坎儿!咱们勒紧腰带过日子。”

李刚家住在北京的和平里附近,位于国际展览中心旁的家乐福超市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每到周末,他都会和妻子一道,去那里采购下一周的生活用品。以往,他们大都会在那里选购诸如牛奶、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超市里的廉价服装他们看都不会看。过去收入高的时候,他们购买服装大多会去燕莎、赛特等高档百货店,再不济,也会到打折成风的安贞华联商场看看。

但是,自从妻子下岗之后,他们再去超市的时候,也会留意一下超市里的服装。李刚夫妇认为,既然生活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就没有必要过分坚守过去的消费习惯,合适的就是合理的。但即使这样,他们在超市选择服装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地去看看服装的牌子。看来,长时间积累的品牌消费观念和习惯,改起来也不容易。

一个天气炎热的周末,李刚夫妇再次光顾超市。他们在堆积如山的服装促销车上随意地翻看着。一款5分休闲裤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习惯性地看看牌子,他们发现除了吊牌之外,这款裤子上没有任何品牌的绣标,而且色彩质地很好,更为诱人的是价格——仅售49元。夫妻俩人很是兴奋,不约而同地说:“这个不错!”其实,除了产品质量和价格之外,更吸引他们的是产品上无品牌LOGO,看到没有牌子的服装就等于打开了他们的品牌消费心结——穿在身上,没有人知道你穿的是哪一个品牌,也就减少了许多置换品牌消费之后的尴尬。

的确,人们对品牌服装消费的核心就是心理认同,既包含顾客对品牌的认同,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认同。而弱化品牌,恰恰是打破社会阶层隔膜,引领消费者重新回归到对产品本身的关注上。最现实的效果是,人们节省了自己的开支,获得了心仪的产品。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弱化品牌,也许能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从而舒服地获得更多的实惠。

李刚和白姗每人选购了一条无品牌绣标的裤子,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超市。

19元袜子的惊喜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会相信,位于北京东四环的迪卡侬体育用品专卖店,近来最热卖的商品是该店一款自有品牌的白色运动袜——三双一包,仅售19元。缘何如此?除了商品价位和质地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该商品实施了品牌弱化措施。

通常,人们在强烈的品牌意识下消费运动袜这种小商品时,都会注意到,品牌运动袜会在袜筒部分绣上醒目的LOGO。比如,假设你购买的是NIKE的运动袜,那么,袜子的袜筒部分在拉到全长时会有该品牌经典的“对勾”LOGO,让人一目了然。如果,天气炎热,需要把袜筒放低,翻转50%下来,袜筒内测的“NIKE”字样就会显现出来。

空姐李倩是一位业余网球爱好者,网球运动之所以吸引她,除了运动本身的魅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漂亮的运动服装所带给她的享受。她曾风趣地对球友说:“打球可以输球,但是,装备决不能输!”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业余体育运动中并不在少数,正是他们支撑着巨大的体育服装消费市场。

李倩一直是著名网球运动品牌威尔逊的拥趸,她的网球运动服,全部都是该品牌,甚至连使用的网球拍也是威尔逊的。她的球技也相当不错,在京城业余网球圈子里小有名气。当然,威尔逊产品价格不菲,一双运动袜的价格也要四五十元左右。但是,有一天,当李倩来到迪卡侬的时候,店里的纯棉白色运动袜给了她很大的震撼,如此质地的产品,3双才卖19元。以往,她购买两双威尔逊的运动袜就要花掉100元钱。更有趣的是,迪卡侬袜子的品牌LOGO是印在脚底板上的,穿上球鞋,完全不会有任何的品牌差异,绝不会影响她着装时的品牌整体感。李倩花了不到100元在迪卡侬购买了运动袜,但这次,不是买了两双,而是带走了15双穿着舒适的运动袜。

其实,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实施品牌弱化措施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比如,诞生于上世纪八80年代的无印良品,在日本遭遇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利用品牌弱化措施,先后推出了若干设计精美,风格简洁,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产品,由此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总之,我们透过市场观察发现,中国的服装企业在拥挤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上,大多在不辞辛苦地做着加法。如果能够调整一下思路,反过来做减法,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杨婷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