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伯格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2010年08月16日 16:33 今日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伊娃·海塞 《Right After》 1969年 装置

1966年4月26日,由卡尼斯顿·麦克希恩(Kynaston McShine)策划的名为“初级结构:年轻一代的美英雕塑家”(Primary Structures:Younger American and British Sculptors)的展览在纽约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举行,共有42位艺术家参展。[1]展览引起了艺术界和批评界的普遍关注,雕塑家马克·德·苏维洛(Mark Di Suvero)认为,这是“1960年代最关键的展览之一”,而批评家希尔顿·克莱默也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三篇评论极少主义的文章,并坚信这个展览意味着“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的到来”。实际上,这个展览不仅标志着极少主义的崛起,而且成为了1960年代美国艺术创作领域的分水岭。

诚如批评家詹姆士·迈耶(James Meyer)所言,格林伯格对整个60年代初以来的“新艺术”都保持着不屑的态度,除了在一些演讲或研讨会上会谈到它们外,到60年代中期,格林伯格几乎所有的批评都将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欧普艺术等排斥在外。[2]因为按照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这些所谓的“新艺术”除了追求“新奇”(far-out)与“震惊”(shocking)外,它们本质上是非艺术(non-art),是不值得进行学术讨论的。相反,在他看来,现代艺术的未来是他所说的“后色彩抽象”。因为像奥里茨基(Olisdki)、莫里斯等人的作品,不仅符合现代主义的形式简化原则,而且也是对此前“色域绘画”传统的超越。

但是,格林伯格万万没有料到“初级结构”展竟能对艺术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几乎改变了60年代后期美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此时,格林伯格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承认极少主义的艺术价值,也就等于肯定了它们颠覆自己现代主义理论的合理性。1967年3月,由莫里斯·塔尼曼(Maurice Tuchman)策划的“美国60年代的雕塑展”在洛杉矶美术馆举行,主办方邀请格林伯格为展览撰写批评文章,《雕塑的近况》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写成的。对于格林伯格而言,这或许是表明自己对极少主义所持批判态度的最佳时机。

在文章中,格林伯格特别指出,对于当下艺术的发展而言,真正地伤害来自于艺术家对“新奇”的疯狂追逐。而极少主义之所以不是一种好的艺术,就因为它是片面追求“新奇”的艺术。在这里,格林伯格的本意并不是要否定艺术中的“新奇”,因为按照他的现代主义理论,随着“自我批判”的发展,艺术创作自然会走向新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对“新的崇拜”也应是现代主义的本质属性,毕竟艺术家唯有追求创新,强调作品自身的原创性,才能推动艺术向前发展。格林伯格用波洛克的创作做了一个例子:

直到最近几年,波洛克所创造的成就才在纽约真正受到了争论。也许,他真的“打破了(美国艺术的)僵局”,但是他的满画幅风格却依然被认为是随心所欲的……。现在,波洛克的画从本质上来看依然是随性的、“偶发的”,然而新一代艺术家已经将其奉为了一种优势而非缺点。[3]

<<上一页 1 2 3 ... 6 7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何桂彦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