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艺术家的“有效期”
2010年09月20日 14:58 东方视觉 】 【打印共有评论0

香格纳画廊上周末推出了一个别具深意的展览,名叫《有效期2010》,呼应其10年前举办的《有效期2000》。展览聚焦10年前在世纪之交登场亮相的杨福东、杨振中与徐震(现称“没顶”),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话题:一个展览的有效期能有多久?10年或更长?

其实,对艺术家的作品而言,不仅其参与的展览有“有效期”,其在拍卖场上作为拍品也有“有效期”。我们要关注“有效期”,因为有效期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确实是一个值得追问的大问题。艺术家的作品有生命周期,包括其影响周期及其在画廊、拍卖场上的市场周期,而这里所讨论的有效期,指的就是艺术家的生命周期。

判断艺术家的“有效期”到底有多长?到底能走得多远?这在当代艺术中是难度最高的问题。因为这是艺术家与社会双方的问题,也是两者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艺术家及其创作在不断变化,社会对艺术的认识、评判也在不断变化,两者之间又在相互影响。时代的潮流五光十色,往往在种种魅惑中让艺术家迷失了方向。艺术家要保持作品的有效性,就必须具有前瞻性乃至超越性,跨越时代、地域乃至文化与历史的局限。

从这个角度看,有效期对于认识活跃在上海的当代艺术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观察角度。有趣的是,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推出了“上海前卫艺术”专题,意在让过于单调的拍卖场关注一下被冷落的上海艺术家群体。不过,如果将其与香格纳的展览作一番比较,可以看到其中更多的是错位而不是交集:前者涉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挑战保守的正统观念和僵硬的艺术教条的上海艺术家如余友涵、李山、丁乙等,重在告别过去;而香格纳的展览表现全球化与商业化、都市化带来的人类困境,侧重于面向未来。

虽然已时隔10年之久,杨福东、杨振中与徐震仍然与拍卖场基本隔绝。这也许是因为香格纳及其艺术家有意回避拍卖,却更凸显出拍卖场上的主力买家对这些199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上海艺术家的忽视。其实,这些当年初露头角的年轻人早已成为当前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拍卖场对他们视而不见也许是对“有效期”的误判。因此,那些拍场豪客似乎更应该认真做一做“有效期”这个功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邱家和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