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艺术眼”系列:当艺术与科学相遇
2010年11月24日 17:46 artspy艺术眼 】 【打印共有评论0

UCCA-“艺术眼”系列:当艺术与科学相遇

开始时间: 2010年11月27日 周六 14:00结束时间: 2010年11月27日 周六 17:30

地点: 北京 朝阳区 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Loft 发起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类型: 讲座/沙龙

活动介绍嘉宾 黎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 张海霞博士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 王鲁炎 (艺术家) 吴炜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种主要形态,它们同样源自那些杰出的思想和智慧,在人类的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体系,并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新的图景。

创新是艺术与科技的灵魂,也是艺术与科学交织、碰撞之后的闪耀之光,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然而在当下的现实中,由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学科领域等语境的不同,艺术与科技在各自的体系内筑起壁垒,这种割裂性使得两者之间的对话、沟通被主观的认为是一种不可行或无意义方式。然而,即使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和作用无限延伸,都无法描述和建构整个...(全部) 嘉宾 黎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 张海霞博士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 王鲁炎 (艺术家) 吴炜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种主要形态,它们同样源自那些杰出的思想和智慧,在人类的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体系,并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新的图景。

创新是艺术与科技的灵魂,也是艺术与科学交织、碰撞之后的闪耀之光,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然而在当下的现实中,由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学科领域等语境的不同,艺术与科技在各自的体系内筑起壁垒,这种割裂性使得两者之间的对话、沟通被主观的认为是一种不可行或无意义方式。然而,即使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和作用无限延伸,都无法描述和建构整个文明体系的全景。因此,当下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重塑一种对话机制,打破以往的疆界、愚昧、偏见和固步自封,探索两者各自的内部逻辑、互相关系以及现实意义,通过艺术与科技的协作、融合为当下社会提供一种真正的创新源泉。

ARTSPY艺术眼联合UCCA为大家带来一系列文化艺术界人士与现代科技界人士的顶级对话,他们将围绕当下人类的生存机遇、生活方式、未来图景等话题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希望这些智慧的大脑能够灵光乍现,电光火石,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精彩的观点、视角和纬度。

嘉宾介绍 科学家: 张海霞博士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 研究方向:MEMS设计、MEMS传感器、NEMS和微能源等。MEMS即微电子机械系统,是建立在微米/纳米技术(micro/nanotechnology)基础上的21世纪前沿技术,是指对微米/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制造、测量和控制的技术。它可将机械构件、光学系统、驱动部件、电控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微型系统。这种微电子机械系统不仅能够采集、处理与发送信息或指令,还能够按照所获取的信息自主地或根据外部的指令采取行动。

黎耕博士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目前在进行陶寺古观象台及考古天文学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热衷科普事业,曾参与中国科技馆新馆、山西科技馆新馆、榆林科技馆等设计工作。

艺术家: 王鲁炎 他的艺术观念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直在探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观念:从日常生活、社会美学、技术标准中延伸出对判断的质疑和困惑的反思;在艺术语言上,用绘图和设计的方法来消解绘画性,以此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他的绘画作品排斥了叙事性及情感因素的介入,并通过这种严谨而精确的反映再现了社会现实中人们视而不见的识别和分辨经验。

特约嘉宾: 吴炜华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纽约大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MFA导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晶莹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