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届双年展的主题表达“巡回排演”,和前面几届双年展的主题很不一样,怎么理解?
许江:应该说上海双年展从举办到现在,始终是这样的一个基本策展思路,即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来思考城市建设当中方方面面的问题,由此来调动中国经验,拓展全球视野,深化城市思考,推进艺术创新。上海这座城市非常特殊,既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又有着崭新的巨变。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些基本命题,蕴藏着这方面深刻的经验。
今年的上海双年展,还绕不开世博会这个背景,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延续历届双年展在城市设计、城市思考、城市创新上的思路惯例。另外一个大背景,是如今全世界双年展越来越多,双年展的机制面临更新,需要表现自己的特色。我们看到,世博会使上海成为全世界的舞台,而城市本身又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多重舞台的相叠,可以定位为“城市剧场”。但是“剧场”这个主题曾经有过,所以在这个方向上进一步去思考,我们觉得可以用“排演”这个和剧场有关、和生活有关又更有个性的思考点。找到“排演”这个关键词之后,又推进到“巡回”这个概念。巡回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令人共鸣的现象。于是形成了“巡回排演”这个观念。
记者:联系展览本身,“巡回排演”这个主题该如何理解?
许江:“巡回排演”既可以作为主题的方式,也可以是观看的方式,让我们找到展览和展览之间,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有责任来重新勾连起这些不可见的联系,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某一个言行和从前的某一个行为相关,或者和未来的某件事相关。另外,“排演”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活跃的中介,重新联通历史和未来、过往与未知、追怀与愿望、还原与颠覆等种种的关系。它带领我们重访历史,展望未来。比如,这次的参展作品《胡志明小道》,通过艺术家团队还原的这条历史小道,闪现的不仅是小道上的风景、旅游团似的感叹,还有对自己亲自历验的追问,思考的是全球境域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文化思辨。
记者:上海双年展已经连续办了八届,作为今年的主要策展人,您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城市的意义何在?
许江:我个人觉得,上海双年展通过在不同主题上的文化研究、视觉创作、大众交流等,对上海的文化可以起到一个“煽动”作用。另外,双年展还是一个运用全球视野来思考城市命题的重要平台。回顾中国历史,京剧、电影、话剧都在上海繁荣过。中国与世界对话之后所新兴起来的艺术形式,也都诞生在上海。我参观世博会上海馆时,坐在一艘船上,通过影片穿越上海的历史,当白杨、赵丹、孙道临……从我们身边走过,这个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每一个城市都有它不同的历史,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所有的城市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我认为,世博会也好,双年展也好,何尝不是一种对上海文化创造活力和经验的重新“激活”?上海通过世博会、双年展等活动,正在形成这座城市新的文化面貌。城市文化的敏感性、宽容度,将在全球视野和中国文化互为激活之后,达到新的高度。
记者:我想“激活”并非重复过去,“上海双年展”如何体现城市文化的当代性和独特性?
许江:我们今天敞开胸怀,把世界一切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的东西吸纳进来。与此同时,我们今天还用一种坦荡荡的胸怀,负责任地将中国的传统还原成根源性的东西。所以,在激活中国经验方面我们无疑具有更强的根源性,在接受西方的东西方面我们也有更强的评判力和更包容的胸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并不是去迎合西方,也不是固守中国传统,我们是为自己负责。如我们做“上海双年展”始终的出发点,就是如何激活中国经验、拓展全球视野、深化城市思考、推进艺术的创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