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使用添加剂进口身份多成谜 婴童食品市场有点乱

2012年09月11日 10:15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作者:王 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乱象三:在卫生证书上做手脚。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许多妈妈将目光瞄准了进口食品。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女士每个星期都要去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购买孩子吃的进口辅食,她还会在网络上购买一些从国外代购的进口奶粉。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型超市和婴幼儿食品专卖店中所销售的进口食品,几乎都没有打上“CIQ”标识。根据国家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然由检验检疫局出具“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外包装上打上有激光防伪的“CIQ(中国检验检疫)”标识。

记者找到一位对食品进口很熟悉的业内人士了解到,一般进口食品如果带上“婴儿、儿童”等字样,想要进入国内销售就会非常麻烦,因为国内婴儿食品的国标还不健全,比如专门针对婴儿的饮用水,我国就没有国标。“如果想进口婴儿食品,可以先按照普通食品来操作,就会容易的多。”对于CIQ标识,此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许多进口食品并没有拿到“进口食品卫生证书”,但还是在继续销售。商家会打着原装进口的旗号,而消费者往往也会忽略检查标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也有很多假CIQ标识出现,印一批直接往食品上一贴,也是商家蒙骗消费者的常用伎俩。”业内人士补充道。

乱象四:进口食品身份成谜。本土品牌在海外注册,经过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西兰、日本等国企业出品的知名品牌”;在高校随便租赁一块场地,产品就成了医学院的科技成果;走私、进口、分装让网络成为了海外婴童食品的集散地,某日本品牌的奶粉,在国内某网站的销售量,甚至突破了该奶粉当年的全球产量……市面上的洋品牌可谓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的“进口食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包装上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对此,专家指出:“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马力平表示,国人对进口食品的追逐已经到了一种比较盲目的阶段,只要是国外的就觉得好,不良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会在产地和包装上做手脚。

乱象五:保健品混淆视听。婴童保健食品,这几年风头正盛。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卖保健品的张先生说:“现在家长都想让孩子长得更好,保健品卖得特别好。”张先生表示,一种号称能促进生长发育、长个头的保健品,一天就能卖十几盒。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公告显示,还有不少商家,只有一款产品拥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却利用包装相似等手段,克隆出了一批无认证的产品。

马力平表示,过早地让孩子吃一些保健品,不仅会加重孩子的肠胃、肝肾负担,还有可能损害孩子的生长潜能。比如有一些口服的“长个儿”保健品里,实际含有性激素的成分,短期内让孩子长高了,但实际上催熟了孩子的骨龄,得不偿失。

针对婴童保健品出现的种种乱象,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0—6个月的婴儿最好进行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孩子的喜好程度判断,应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在选购婴童食品时,除了查看保质期外,还应该注意食品的QS、CIQ、“蓝帽子”(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等标识,可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辨认真伪。

马力平建议,对于婴童食品,最好选择天然、新鲜、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物,辅食最好能自己动手做,不要盲目相信进口食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银萍] 标签:进口食品 使用添加剂 食品安全问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