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和宝贝》

2013年05月23日 17:26
来源:凤凰网亲子


《我和宝贝》

不爱自己的妈妈,无法爱孩子!

爱自己,并不是一件需要理由的事情。但如果说,有那么一个理由足以打动妈妈,让妈妈重新学习爱自己,那么它一定是——一个不够爱自己的妈妈,必定无法好好爱孩子。

“为什么一个对自己不够好、爱自己不够的妈妈,很难成为孩子的好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对孩子的爱之间,真的能画上一个不含糊的等号吗?”

简单说,一个人成为好妈妈的能力等同于她爱的能力。我们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孩子、怎么对别人,其实都是爱的能力的投射。爱只有一条能量通道,爱自己、爱孩子、爱他人只是爱的不同面向的呈现,如果我们对自己不够好,那么就可以投射出我们爱的能力是不够的,面对孩子时,我们同样会缺失“爱能力”。

话虽如此,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似乎常看到相反的版本。比如“妈妈不爱自己,却很爱孩子”,或者“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对孩子的爱,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无法共存”……这到底是因为我们高估了“爱自己”的意义?还是我们对爱的理解有误?

“爱”之误解1

“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所以我根本没工夫爱自己!”

有一种妈妈,她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对自己则是一点不在意,她为自己赢得了“好妈妈”的称号,却唯独不是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因为,她一直在做自己“内心缺爱的小孩”的妈妈,以至于她根本看不到面前这个真实的孩子。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妈妈认为孩子已经有很多贴纸了,于是拒绝孩子“再买一张”的要求,并教育他说:“你有,再买就浪费了!”可是转头,她却给孩子买来几百块钱根本来不及穿的衣服。衣服,是妈妈的内在小孩要的。贴纸,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要的。

妈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处在“补偿性轮回”中。所谓“补偿性轮回”是指,如果我们的父母偏左,那么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偏左,无意识中就偏右了。比如父母对我们非常冷漠,几乎不管我们,那么等有了孩子之,我们忍不住24 小时盯着孩子,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他身上,这就是典型的“补偿性轮回”。并不是说这样的方式就大错特错,事实上,这比完全照搬父母模式的轮回要好得多。因为这表示我们还记得自己做孩子时的感受,比如被控制的、被冷落的。相反,“照搬模式”表示一个人已经不记得被伤害的感觉,并且把伤害合理化,然后延续到下一代。

虽然“补偿”比“照搬”要好,但这不表示“补偿”是最理想的状况,处在这种状况下的妈妈很难“看见”孩子。理想的状况是,我们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保持高度的觉知,尽量分清楚哪一个是真实的孩子,哪一个是投射的孩子。虽然这并不容易做到,却是分清自己需求和孩子需求、找到爱自己和爱孩子方式的唯一途径。

“爱”的正解——不要误把对“内在缺爱小孩”的疯狂补偿当做对眼前这个孩子的爱。所以,不是“爱孩子”耽误了“爱自己”,而是你给“不爱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只有把注意力转回自己身上,愿意正视、接纳、化解童年的缺失,不断修炼爱的能力,我们才能增加对自己的爱,孩子的需求也能真正被看见、被照顾到。

“爱”之误解2

“在有些事情上,爱自己和爱孩子肯定有冲突,不能共存!”

妈妈下班回来非常疲惫,可一天没见到妈妈的孩子好不容易等到妈妈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缠着讲故事。这时候,妈妈勉强自己讲了故事,是不够爱自己。拒绝孩子讲故事的要求,又是不够爱孩子。似乎,怎样都难以在这件事情上实现既爱自己,又爱孩子!

如果我们把“爱”理解成“某件事情必须怎样办”“必须有个怎样的结果”,那么爱自己和爱孩子真的无法两全。可是,真正爱自己并不一定是“我一定要休息够了才讲故事”。真正爱孩子也不是“在他每次提出讲故事时应允他”。真正的爱是,两个人都清晰地觉察自身的感受,并且两个人的感受都被尊重。

妈妈下班回来很累,孩子却缠着讲故事,那么我们就要一起来看两个人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是希望跟妈妈亲近交流,妈妈的感受是希望好好休息一会儿。那么,给两个人的感受都给予尊重和爱护的做法就可以是,妈妈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很想跟妈妈亲近,想让妈妈给你讲故事,你的感受、你的要求非常美好,但妈妈现在需要自己休息一会儿,你觉得15 分钟之后开始讲故事怎么样?”也有可能,这时候孩子对妈妈说:“你给我讲10 分钟,然后我就自己玩!”总之,两个人的感受、两个人对感受的表达都是有价值的。

其实每个人需要的都只是“感受在流动”,只要彼此用爱照见、确认和承认对方的感受,感受就已经在流动了。这时候感受是向左流还是向右流?是先讲故事还是先休息?已经不重要了。不管是妈妈决定先讲10 分钟,还是孩子善解人意地让妈妈休息10 分钟,两个人都已经感觉到爱。

相反,如果我们只相信头脑中的某个答案,比如“强迫自己必须先爱自己,先休息”或者“强迫自己以孩子为先,先讲故事”,不管选哪个做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形式再对,把心的流动切断,对彼此也都是伤害,都是无爱的表达。

只有把注意力转回自己身上,愿意正视、接纳、化解童年的缺失,不断修炼爱的能力,我们才能增加对自己的爱,孩子的需求也能真正被看见、被照顾到。

[责任编辑:李天白] 标签:宝贝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亲子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亲子",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