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类奖得主:"埋藏"在肠胃里的诺贝尔奖

2011年10月26日 14: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徐李燕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名家介绍

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亚科学家。曾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和医学教授,现任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NHMRC幽门螺杆菌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与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合作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名家语录

推动我选择医学作为职业,并不断深入钻研的,就是一股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

编者的话:9月21日,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类大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教授刚登上复旦大学的演讲台,立刻被满堂热情的中国听众征服了。今年,医学相关领域诺贝尔奖得主将陆续应邀来华讲座,而这场“处女秀”更是激动人心。今天,让我们跟着《生命时报》记者,听听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背的故事。

在幽门螺旋杆菌被发现之前,多数医学家认为,胃内是无菌的。因此,当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首次提出胃里也有细菌,而且可能是导致胃溃疡的元凶时,几乎全世界都不赞同这个观点,权威专家甚至认为“这简直是疯了”。

可这两位初生牛犊的科学家,用10多年时间真正说服了世界。从此,困扰人类多年的消化性溃疡病,不再是久治不愈的致残性疾病。

儿时是妈妈眼中的“麻烦孩子”

和许多过于严肃、显得内向孤僻的科学家气场截然不同,这位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的外国人天性幽默、喜欢开玩笑。他常常拿着金光灿灿的诺贝尔奖奖章,说这是自己走遍世界的“VIP特别通行证”。如此自然地亮出自己的“宝贝”,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诺贝尔奖离自己并不遥远”,就像马歇尔去年在上海科学会堂演讲时,对满堂的学生们所说的:“诺贝尔奖章是一个好东西,你们也一定要去拿一个。”

马歇尔告诉大家,自己一直是妈妈眼中的“麻烦孩子”。当他才3岁时,就表现得对什么都感兴趣、好像什么都懂,是个“十万个为什么”,经常把老师和家长都问倒。“上学时,如果我听不懂老师的话,我就想,他是个坏老师,他讲得一点都不好——这也许也是一种自信吧”,马歇尔风趣地调侃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推动我选择医学作为职业,并不断深入钻研的,就是一股对于未知的好奇。”

在工程师父亲的影响下,马歇尔自小动手能力很强,家里有东西坏了,总是自告勇去修理,即使经常把小问题“修”成大问题,也挡不住他对各种“古怪东西”的探索欲。而当护士的母亲则收藏了大量医学书籍,让他从7岁起,就开始接触专业医学知识,并时常和母亲讨论医学问题,这一习惯从未间断,一直保持到他上大学和研究生期间。

今日的世界大奖当年也曾是落选论文

1981年,巴里·马歇尔遇到了罗宾·沃伦,出于对胃炎的共同兴趣,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病理学家从此共同开展对于螺旋杆菌的研究。之前,主流学说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所引起的,没有特别的治疗办法。因此,胃溃疡病人都特别害怕出血,连长途旅行都不敢,否则,24小时内就可能丧命。

但是,马歇尔和沃伦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胃溃疡标本中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体。那年,马歇尔才31岁。第二年,他们将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论文投递给一个学术论坛,当时评审委员要从67篇论文中选择56篇,可结果他的论文还是落选了。初次出马便遭到拒绝的马歇尔没有气馁,反而像有预见一般地,把这封拒绝信珍藏了起来,作为激励。

20多年后,通过不断的实验,他们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人们长期以来对胃溃疡致病机理的错误认识由此被打破,消化性溃疡病也从此不再是一种病史漫长、复发频繁、久治不愈的疾病。而天性坚定、不服输的马歇尔,把那当年的那封拒绝信找了出来,挂在现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在马歇尔眼里,“要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仅靠一个实验是不够的,但只要它是有用的,你就可以不断验证你的假设。要想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成绩,必须从你感兴趣的、很难的领域出发。”

把培养液当作龙舌兰酒,一饮而尽

“以身试菌”的故事,马歇尔记忆犹新。他清晰记得当年喝下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的情形:“我拿起它,就像端着一杯龙舌兰酒一饮而尽。”

当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后,他们坚信,抗生素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根深蒂固的旧理论主导医院,不给他们任何验证的机会。在极度的挫折感和不被认同感的驱使下,马歇尔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让自己先患上溃疡,再自行施治?于是,他喝下了一瓶含有数以亿计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液,“如愿”患上了胃炎,并且用抗生素和抑酸剂“神奇”地恢复了健康。

这次“以身犯险”,让马歇尔在学术界得到了“疯子”的称号,但是,更是这份胆量,最终向世人宣告,胃溃疡可以治好了!随后,胃炎、胃溃疡不仅吃点药就能治好了,而且,他还发明了“尿素呼气试验”,吹一口气就能检测自己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用做“痛苦”的胃镜来检测疾病了。

马歇尔告诉大家:“当我们感到肚子不舒服时,常常会说食物不好,但这不是真的,中国的食物很好,其实是你们的胃出了问题。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卫生习惯等都有关。50%的中国人体内有胃溃疡病菌,大约有7亿人;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比例不到 5%;在日本,仅3%的孩子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在中国的家庭,大都实行“共餐制”, 一家人一起吃饭、在一个碗里夹菜,可如果家人中有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会粘在筷子上面,扩散到其他菜中,最后导致80%的家人都可能会感染上同样的细菌。因此,注意用餐卫生、用公筷,是挡住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马歇尔读过不少中国历史,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他常将自己比喻为勾践,“我们寻找幽门螺旋杆菌花了十年,和越王蛰伏的时间差不多,只不过他尝的是苦胆,而我尝的是细菌。”他非常欣赏中国人的努力勤奋、踏实认真,但同时也希望中国老百姓的健康观念能加强一点,多接受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无论在经济、医疗、科研上,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生命时报》 (2011-10-25 第15版)

阅读推荐:健康速递:小心厕所成为家中的致癌地 别被概念鸡蛋忽悠了

阅读推荐:疾病周刊:咳嗽用药有六大误区 三周仍咳应立即就医

阅读推荐:健康速递:超9成手机携带大肠杆菌 北京每死4个人1人是癌症

阅读推荐:专家绝活儿:“蘑菇伞”封堵幼儿心脏漏洞

阅读推荐:健康速递:胰腺癌为"癌中之王" 专家推荐"养生九九乘法表"

阅读推荐:健康速递:中国步入全民焦虑时代 止痛药或增肾癌风险

阅读推荐:健康速递:哪些器官容易得癌症 从头到脚细数现代病

阅读推荐:怎样与肝癌共存?肝炎患者小心肝癌沉默来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