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糖友不应苛求“血糖达标”

2012年12月17日 14:22
来源:羊城晚报

血糖日常监测也要因人而异 图/新华社

受访专家/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珠江医院大内科主任 蔡德鸿教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一说到糖尿病的治疗,大家都会想到降糖,让血糖达标,并把这作为糖尿病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尺。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珠江医院大内科主任蔡德鸿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糖尿病管理的理念已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只着眼于降血糖,而应该是血糖控制、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三管齐下,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的长期预和临床结局。

苛求血糖达标,效果未必好

不少患者过度强调降糖治疗的达标,甚至追求在正常范围内越低越好,这是糖尿病门诊中最常见的误区。蔡德鸿教授就向记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位是66岁的退休工人,他的糖化血红蛋白为7.1,距离达标值7.0还有一点点差距,不过他的血糖波动不大,从未发生过低血糖,衣食住行都未受影响,生活质量很不错。另一位是68岁的退休教师,她对自己的血糖是否达标非常紧张,就医时带来一个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她自己做的血糖监测。监测显示她的血糖的确达标了,为6.5,但是血糖波动较大,发生过几次低血糖,有一次还被紧急送院抢救。

蔡德鸿教授解释,第二个病人存在用药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降糖,而出现了低血糖频发,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治疗就不能算理想。血糖过低,则可发生低血糖反应,严重的低血糖可以致残甚至致死。同时,大量的国际医学研究证实,过度强化降糖、强化降压和联合降脂,对于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综合获益,甚至可能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有些糖尿病患者以为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出现低血糖是不可避免,即使曾经出现饥饿感明显、出冷汗、心跳加快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就诊时也不向医生提及。蔡德鸿教授提醒,这是错误的观念,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在复查时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此对药品的种类和剂量进行调节。

老年患者,达标可放宽

蔡德鸿教授介绍,血糖达标对于糖尿病人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全部,而应该是血糖控制、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三管齐下,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的长期预后和临床结果。特别是2010年更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打破了“降糖必须达标”的传统治疗观念,首次提出了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都将对患者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

那么,血糖到底控制在多少才合适?蔡德鸿教授解释说,血糖控制的目标应该个体化,在制订血糖控制目标时,应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综合考虑低血糖风险、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血糖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因素是低血糖的发生及患者的综合获益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本身合并的疾病较多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适当放宽降糖达标水平的。

血糖日常监测,因人而异

自我血糖监测是正确治疗的关键一步,它是糖尿病患者了解身体状况和病情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使医生能正确评估日常活动和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影响。但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开展了血糖监测,也经常会走入误区。

蔡德鸿教授介绍,血糖日常监测也要因人而异。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都要进行血糖谱的监测(即一天中选7个时间段进行血糖监测,这7次分别为早餐前空腹血糖、午餐前血糖、晚餐前血糖,三餐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一次空腹血糖,一周监测一次血糖谱;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天监测一次空腹血糖,每两周监测一次血糖谱。

陈辉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