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谁“赶走”了你的心理医生?

2013年03月27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在忙碌的工作和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不少都市人都无可避免地拥有越来越多的“心境障碍”,轻则使负能量如病毒般在人群中相互传递,重则通过网络“直播”让网友们见证各种悲剧。在为别人点燃蜡烛的同时,不少人其实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曾在某一段时间,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状况”,但却从未想过要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要么任其自愈,要么任其泛滥。究竟是由于当事人“讳疾忌医”,还是因为能医者“能力不济”?其中隐藏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专题采写:记者 黄岚

本版配图:gettyimages

亲历者说

不会第二次去看心理医生

不清楚是工作挫折,还是家庭困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有心理毛病。各种悲观情绪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和家人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曾经有过一次看心理医生的经历,选择的是一间正规的医院,挂号、上楼、看诊,刚开始的感觉就是看个感冒一样的看病流程。但尽管如此,心里头还是有点发怵,毕竟是第一次接触所谓的“心理医生”,若不是因为那段时间负面情绪骤增,我想我不会迈出那一步。

整个“看病”的过程其实很简单:首先医生跟我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沟通,询问我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事情。老实说,因为我跟医生完全不认识,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乐意听他提议,也大胆说出一些真实想法和态度。然,医生将复杂的道理简单说破,也为我做了一些问卷测试,帮我查出性格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一些低分区域,也就是问题所在。我当时确实有些欣慰,仿佛觉得自己这样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解决人生困扰。然而,最后医生却告诉我,我目前所产生的问题如果要改变,就需要自己很强的意志力,这个改变过程会很艰苦,也有可能失败。他给了我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然后建议我半个月后,再回来做一次测试,彼此间再次通过谈话的方式,去得以了解我最新的心理进展。那一次的心理问诊,花费了我数百元的医疗费用,我当天看完医生就直接回家了,最后感觉什么事情都没有解决。

那次之后,我就再没有去找过心理医生。一方面,我觉得他说的都对,但需要解决问题,还是得靠我自己。然而,在心理上有些困难,我实在很难自己去处理和解决,否则我也不会去找医生求助,但医生没有给我开出任何“特效药”,只是建议我用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另一方面,假若下一次面对的是同一位心理医生,对于我来说,他就不再是陌生人了,我想我不一定会再次向他敞开心扉。甚至或许还会反过来,把自己所有的真实想法收藏好,保护起来。说不定他问我的任何问题,我都会刻意地作出防范,向他展示出所谓的心理“进展”。我觉得那样的咨询,将会是一场谎话和真话混在一起的谈话,它的结果不一定就那么真实。

那几百元的诊金和那次看心理医生经历,现在看来,就好像做了一场梦,依稀有些印象。当时医生的话语令我也有些感触,但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去找他了。除了性价比的问题之外,我感觉医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因为第二次去的那个,未必再是真实而坦然面对医生的自己。

(敖先生:公司职员)

原因分析

吃“维生素”不代表有“病”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需求、真实感觉,以及现阶段所处的状态等都不同,所以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共同去探索的过程,咨询师着重的是通过了解来访者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然后根据平凡而独特的来访者给出一些相对实际的看法。通过此番探索,我们可以搞清楚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的成因,共同商讨出对付问题困惑的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引导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检验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可能还要做出一些修正。

这种探索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两剂药就能达到的,同时通过探索,我们可以搞清楚我们心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探索过程中,咨询师不会像普通的专科医生一样给来访者开出特效药,因为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同,有时候会给一些来访者一些方法和建议,开阔来访者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但对一些具体事情的决定,只是给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目前,很多人很少进行心理辅导,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还不清楚“看病”和“咨询”的区别,同时社会上对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认为只要是去医院、只要去咨询就肯定都有“病”,忘记了有时候我们每年都会去身体检查,其实道理都是相近的。

与国外相比,我们对于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态度还是存在差异的。首先就是“咨询”不代表有病,等同于吃维生素不代表有病;其次对治疗费用方面的误解,认为花钱去找人“聊天”不值,认为只要保持心态、保持作息时间的正常、自己好好疏导就可以了,其实本身这就是一个误区,因为正是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才导致了问题的出现,需要外界的正确引导才能回到正确的路径。相对而言,国外对于心理咨询行业除了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外,对于来访者在私隐的保护上,以及从社会的尊重上,与国内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优势,国外先进国家的咨询行业与民众接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尊重这个专业的行业,尊重每一位来访者、尊重自身的心理的变化与发展。

不少人觉得“心理学”没用,所谓的心理治疗也不靠谱,要解决心理问题不如靠自己,那是因为他们还是不清楚其实心理障碍的造成,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正确疏导和处理自身心理变化所产生的问题与态度。当然,某些轻度心理问题,是可以由个人通过阅读等方式“自行解决”。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开放与包容,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更积极,甚至更愿意把自身的问题与别人一起讨论而不是收藏。

(阮楚山:青年教育工作者)

专家看法

“试探性”地去了解心理学

目前国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医院(特别是精神病院心理科),学校(主要各类大专院校)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注册的社会咨询公司。一般咨询都需要先预约,保密性是铁行规。在收费和时间方面,医院主要分出诊的费用和药物费用(出诊费很便宜,咨询时间经常较短)一般诊费几十元,测评费用一般几百元,但是医药费却相对高很多。

不少人都在抱怨看心理医生“太贵”,私人、社会机构(公司)一般收费确实是两百元到千元级。其实,咨询师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能力比较好的咨询师,经常要经过多年的历练,咨询师自己也需要学习和成长,还需要督导,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上投入都很大,这也是行业收费普遍不低于百元级的原因之一。收费方面是分档次的:具有正式任职资格的咨询师,行业通行的咨询费用一般是几百元之间,500元以上为专家级别。个别名气高的咨询师会收千元以上。

一般正式资格的咨询师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培训,考试通过,得到正式证件就可以算是咨询师。现在国家相关机构也在提高难度,试图保障咨询师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从能力积累的角度看,有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锻炼和培养,这个过程通常还要几年的时间。有不少报道指出,现在心理咨询的培训市场混乱,各种证书名目繁多,得到却极为容易。对于这种行业内现象的确有点担忧,如果情况很普遍,会影响到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观感。其实,整个咨询师群体还在成长的阶段,心理咨询行业潜在的市场还在培育。

所以,建议一定要找有执业资格的机构,同时请注意避免找那种提供服务范围超出心理咨询本身的机构。选择咨询师时,要先了解咨询师的个人履历和任职资格。咨询是一个双方配合的过程,一方不配合,效果会大打折扣。建议做一点初期的“试探性”咨询,以你自己的个人感觉为主,第一印象有时候也靠谱。在咨询时,可以尝试稍微不配合一下,看看咨询师的反应和容纳程度。咨询师也会犯错误,犯错误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看看他的弹性和包容性合不合适你,看看对方是否接纳你的错误。这一点不容易用语言说清楚,个人感觉有时候挺靠谱的。在咨询过程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转介”,如果咨询进行到一定程度很难进行下去,咨询师可能会为你介绍他觉得更加合适的其他咨询师。

其实,心理咨询并不只限于处理心灵创伤,也有成长类的咨询,比如职业选择上的纠结、个人自我认识突破的需要、对个人性格人格类型的理解等,不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会很有帮助。你对心理学越了解,越愿意去接触,你就越会有更好的方法, 去享受更多的生活正能量。

(黄灿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职场透视

“心灵课堂”

不是心理咨询

有很多人会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首先是因为国内大部分人对心理问题有误解,将其等同于精神病。其次,多数民众重视的是躯体的疾病,而不重视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不想花钱去解决心理问题。再者,心理咨询的价格较高,如北上广等地心理咨询价格通常在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一个小时,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尤其普通的上班族或打工仔,可能无法承受这样的咨询价格。多数主动看心理医生或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是有一定文化水平如大学教育程度、且中等收入以上的。最后,多数心理咨询是设在医院的,多数民众对此更加讳莫如深,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专业且正规的心理诊所或心理医院很少。

有很多都市女性都不愿意去专业机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然而对于一些私人机构举办的“心灵讲座”或“心灵课堂”,却持接受的态度。我觉得大多数是因为对心灵讲座所宣传的内容感兴趣或比较好奇,想体验净化心灵、心灵成长、重塑自我、修身养性的不同感觉,而不敢正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讳疾忌医。心理咨询和心灵课堂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帮助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后者侧重于帮助我们发展更为健全的人格,提升人的幸福感和道德水平。前者适用于出现了心理障碍而影响到正常人际交往和生活、工作的人,而后者则适用于心理健康的人或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人。

我接触较多的是公司、工厂的员工,发现他们越来越能接受或关注心理咨询,他们渴望在情感、生活、工作方面获得专业人士或者说是心理医生的帮助。现在包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都能适时自行开展或引进ERP项目,从心理的层面援助员工,减轻其工作压力,塑造员工更健全的人格或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方佩琼:外资企业培训师)

标签:医生 心理 赶走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