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治好了”可能是心理安慰

2013年05月26日 07:00
来源:广州日报

对于普通感冒,如果你去治,那么它会在一周消失;如果你不治疗,那么它会持续七天。(Getty Images供图)

●很多疾病就是不治疗也会自己好,医疗骗子将功劳据为己有

●只要“做了事情”就可以诱发安慰剂效应,但对实际病程无效

编译 伍君仪

病怏怏的你吃了一种药、做了一种治疗之后,感觉好多了,很自然就会认为治疗有效。然而真相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不少疾病即使不治也会自己好,而时好时坏的病情也可能不是治疗所致。一些不靠谱的治疗方法就是钻了“自愈”和“安慰剂效应”两个大空子,让无数患者产生“有疗效”的错觉。你也许会说:感觉好了不就行了吗?管他科学不科学呢!事实上,这些心理作用不但浪费你的钱财,还会耽误你的病情。

疾病自愈:被当成治疗有效

当你从疾病中康复,无论是自行用药,还是看江湖游医,又或者是接受了正规医生的科学疗法,你都会觉得“康复”是“治疗”的结果。国外流行一个说法:得了感冒,如果你去治,那么它会在一周后消失;如果你不治疗,那么它会持续七天。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甚至某些癌症虽然很严重,有时也会出现好转,极少数情况下甚至会痊愈。

美国医学史专家詹姆斯·杨博士称,大多数疾患都有自限性,无论是否接受治疗,假以时日都会有所好转。很多医疗骗子就利用这一点行骗,患者康复后不但衷心感谢骗子,还热心地四处向人介绍“经验”。

全美反卫生欺诈委员会联合创始人史蒂芬·巴雷特博士指出,要判断一个治疗方法是否真正有效,必须通过科学实验的检验,排除自愈等心理因素。

安慰剂:感觉良好,但不治病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老师往教室里喷了一些普通的水,然后对学生说:问到气味的请举手。结果,有73%的学生“闻”到了不存在的气味。

患者也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在医学上被称为安慰剂效应,指的是患者对药物、仪器、治疗过程等“安慰剂”产生有“疗效”的反应,但“疗效”无法用药理学等医学原理解释。最简单的例子:当医生走进房间,患者就感觉好多了。得到别人的安慰和鼓舞,哪怕只是广告宣传,人们也会感觉良好,例如很多人认为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后感觉很好,尽管美国权威的《消费者报告》杂志对复合维生素片不以为然。

安慰剂效应只需要让患者意识到“做了事情”——除了吃药,治疗器械、身体接触等也可产生显著的心理作用,例如整脊、顺势疗法等“替代医学”用到的热、光、水、按摩等手段。美国洛玛连达大学预防医学教授威廉·贾维斯博士称,文化的作用也在推波助澜。例如,布置古朴的草药店对于亚洲人、巫术法器的摆放对于原始部落人、现代化诊所对于欧美的城市人,都会很受落。巴雷特表示,很多患者抱怨疲劳等说不清的症状,医生知道这是精神紧张的表现,要找出真正的病因是很困难的,便让患者吃点滋补品、保健品等安慰剂。如果医生老老实实地说“我治不了”,什么药都不开就打发患者回去,患者必然不满,弄不好要投诉呢!

事实上,安慰剂的确可以缓解生病后的紧张、焦虑等症状。一颗不含药物成分的糖丸可以缓解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等。大量研究证实,1/3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安慰剂缓解关节炎、头痛、咳嗽、高血压、胃溃疡等,因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有相当部分是心理成分。贾维斯称,很多慢性病患者感到抑郁,抑郁症状被患者认为是疾病所致,如果健康骗子“治好”的承诺让患者感到希望,抑郁就会缓解,患者就以为治疗有效。

疼痛也是如此。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生物心理学家巴里·巴耶尔斯坦教授称,疼痛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情绪,只要能缓解焦虑,转移注意力,降低兴奋度,增强控制感,就能缓解疼痛。治疗疼痛的医生以及一些医疗骗子都深谙此道。

安慰剂效应让医生捡了不少便宜,他们满怀同情地倾听患者的抱怨,或者对患者强调说“问题不严重”,就会产生治疗效果。如果医患关系良好,彼此都相信治疗有效,安慰剂效应更容易发生。而且,人们会选择性注意到一切好转的迹象,而忽略不好的表现。还有的时候,患者说“好转”只不过是为了讨好医生。

尽管安慰剂让患者感觉没那么痛,或者恢复了精力,但巴雷特称安慰剂不会影响实际病程,反而会掩盖真实的病情,耽误诊断和治疗。他提醒说,不能光是缓解了症状就不去做正规的治疗。在医学伦理上,安慰剂的使用仅限于临床研究,在实际医疗中应该严格限制,因为安慰剂无法解除大多数的痛苦,而且还浪费钱。

标签:心理 安慰 气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