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与你为邻如何共处

2013年08月21日 07:02
来源:广州日报

精神病康复者阿康。记者杨耀烨 摄

走近渴望沟通的精神病人

我国有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也就是说,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他们融合在我们身边无数的家庭,就生活在你我所在的社区。只是一旦知道他们的身份,人们似乎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其实,他们也渴望过上与“正常人”一样平凡的幸福生活。如何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尽快康复?记者再度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文/记者翁淑贤、何瑞琪

今日调查

我想过平凡的幸福生活

30岁的阿康(化名)高大英俊,走在街上有不少回头率。他有一个感情稳定的女朋友,有份普通的职业,但女友和工友都不知道,其实他是康复期中的精神病患者。

他从不吐露自己的病情,记者能够得知他的情况,也是出于偶然。聊天时,他经常大笑。虽然知道记者身份,但聊到开心放下一切戒备时,他说:“我还没病的时候是运动员……”话一出口,突然戛然而止,似乎有顾虑。但打量了许久,他瞅瞅四下无人,又悄悄掏出“广州市重度残疾人乘车优惠证”,紧张说道:“其实我是这样的身份,你不会介意吧?”

他自述曾是一名运动员,退役前曾获得某田径项目全国巡回锦标赛的冠军,前途光明。但一场失恋的刺激,令他开始精神失常,甚至拿起菜刀对准父亲,幸好母亲及时喝住。事,他进了精神病院治疗。现在改为药物控制,已可正常上班。

“你别看我现在挺正常,还谈了女朋友。其实我隐瞒得很好,和别人交流,都很紧张。”康复期中,他的身体和心理还是有很多不适,出现记忆力衰退和幻觉,总觉得别人抛来白眼,分不清是真的歧视,还是自己过于敏感。

对他帮助最大的是母亲。她尽量创造宽松的家庭气氛,经常抽空和阿康聊天,排解他心中的苦闷。阿康下班后总是心情抑郁,他说看见两名工友在一旁聊天,直觉认为是在议论他。母亲想方设法,请记者到阿康工作的环境中了解实情。

走访中发现,实际上他的工友们对其病情毫不知晓,认为阿康是一名优秀员工。“他就是记忆力差了点,思路不够灵活,可能是经验不足,像他那么虚心好学的,总会上手的。”主管说。

记者转述主管的评价,阿康似乎恍然大悟,觉得自己也许过度敏感。他觉得自己还没完全康复,出去做事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行。

我更渴望沟通和包容

广州日报:出来工作,平常跟大家交流多吗?他们知道你的情况吗?

阿康:得病后,好像犯错进了监狱一样。我找工作,从不敢讲自己有病。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是怎么样,我怕他们知道了,会影响对我的信任。

在公司,他们喊我“神七”、“七哥”、“阿七”(编者注:粤语中有取笑之意),让我觉得有点被瞧不起,好像我比别人蠢。也许是我太敏感。

广州日报:别人怎样跟你相处会让你有安全感?

阿康:在外面,如果能遇到有包容态度的人,我都很愿意跟他们聊。我其实挺渴望与人沟通的。我都30多岁了,要自立。

广州日报:女朋友知道你有这个病吗?

阿康:有结婚的打算。她还不知道我有病,但是不可能不让她知道的,而且她会介意是肯定的。但人无完人,就看大家能不能互相包容了。

探索

康疗站里的笑声

与“隐名埋姓”的阿康不同,在广州一些社区的残疾人康复工疗站里,近年来也逐渐有了精神病人的身影。他们这个群体不如我们想象中带着威胁。

“这些人若成天关在家里,会越来越封闭,融入社会才更利于康复。”天河区一个已经运行了5年的工疗站,目前已有4位精神病患者与35位其他类型的残疾人一起到站康复。

如果没有大风大雨,他们像正常人上班一样,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和下午都会到站报到。只要符合条件签协议来站,他们每天会有12元的康复补贴。

在这里,每位学员都很放松,遇到有人生日,大家还会一起为“寿星公”开PARTY。康疗站的门常关着,但小区居民路过时经常听到笑声,“有点神秘”。

“他们似乎每天都很快乐。”住在该站旁边的一位街坊告诉记者,他每天早晚看到那些学员进出,也能猜到他们的特殊性,但并没感到威胁;相反,有时候传出来的快乐笑声会让他心情也好起来。

“其实他们定时服药,跟正常人差不多。”相处了3年,站长何洁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周围人的接纳。只要一个微笑、一声‘你好’,一点点善意,都可以让他们开心半天。”

“精神病人不是管不好。只要家庭、社会和政府三级管理配合得好,很多病人完全可很好地走向康复,回归社会。” 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将来,我国精神病治疗和康复的发展方向是,重性病人在急性期住进专科医院治疗,病情稳定者需维持治疗和康复的可回到社区。白天在家无人照顾的可申请进入日间管理站,甚至可到社区工疗站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有点收入可补贴生活费用。对于肇事肇祸的流浪三无病人,才由公安和民政部门协助强制送医。

意大利精神科医生

开着车上街访病人

据介绍,在有着6000万人口的意大利,没有公立的精神病院,只有私立的精神病诊所。数十万精神病患者在精防医生和志愿者的看护下生活在社区。与社区居民交朋友,多数人对他们都怀着善意,只有少数人会选择远离,但也并非明显抗拒。在这种相对宽松和友善的外部环境下康复,不少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大家的鼓励下,精神康复者边接受治疗边参与社区的活动,不少人有自己的工作。精防医生开着车上街访视时,经过鱼摊,看摊主状态不错,嘱咐他好好服药,又开车去探访下一个病人。他或许就是街角某个手巧的鞋匠,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在周围人的鼓励和接纳中,过着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

标签:共处 瞅瞅 私立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