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90%的病可以自愈

2013年09月07日 13:55
来源:羊城晚报

中医说:“小恙曰疾、大恙曰病”

(东方IC供图)

□冈本裕 著 张凌虚 译

日本医学博士冈本裕,是脑神经外科与恶性肿瘤名医,专长恶性肿瘤临床医疗与研究,他最出名的观点就是“尽可能不开药”。

其著作《90%的病自己会好》引起广泛共鸣,在日本销量超过30万册。他也因此成为“不开药的名医”。现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1、高达90%的病是“喜剧疾病”

每个人会生的病,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类疾病,看不看医生都会痊愈;第二类疾病,看了医生才会痊愈;第三类疾病,看不看医生都不会痊愈。

那么,属于第一类疾病的比例大概占多少?大约占90%吧。这表示,在就医的患者中,大约有90%的人,不管看不看医生都会痊愈,意思就是:这些病人根本不用去看医生。

在这三种疾病中,只有第二类和第三类才是真正的疾病!两种相加只占10%。“第一类是假性疾病!”这种说法可能有一点语病,但我认为,与其将第一类疾病称为疾病,倒不如称之为“未病”比较恰当。

我们医院常把第一类疾病称为“喜剧疾病”,因为第一类疾病绝对不会发展成悲剧。如果悲剧中的女主角罹患的是新陈代谢症候群或痛风的话,观众就感受不到悲剧的凄美气氛,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

因此,第一类疾病的定义,应该是“不是真正的疾病,而是无须就医、即可慢慢痊愈的未病”,这样的定义比较正确。

医生如果不用心诊断第一类疾病,大部分都会开药治疗。这些药剂,或许能帮助你暂时解除症状,却治不好病根。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只是短期使用,药物的副作用或许不会引发问题,但如果长期服用,药物副作用就不容忽视,因为会削弱人体的自愈力。

因此,碰上第一类疾病就跑去看医生,可以说“百害而无一益”,因为这90%的疾病可以仰仗人体的自愈力治愈。

2、小病就吃药,吃出“医源病”

各位读者或许并不熟悉,有一种可怕的病叫作“医源病”:因为看医生而导致罹患真正的疾病,称为“医源病”。“医源病”这种病听起来简直是倒因为果,但实际的案例发生的概率跟日常琐事一样频繁。

昭和四十年代(1965年-1974年),是光感冒就要立刻打针的年代。当时打针不像今天针头用过即丢,而是消毒继续让下一个人使用,有很多人因此染上B型和C型肝炎。由于当时B型和C型肝炎病毒尚未被发现,所以没有人认为打针会造成肝炎感染。

20世纪60年代的“萨立多胺事件”也一样。萨立多胺(Thalidomide)是用来舒缓怀孕不适的镇静剂,还宣称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上市不到一年就风靡欧洲与日本。

谁也没想到这种镇静剂居然有严重的副作用,孕妇吃了会导致胎儿畸形。当时有很多怀孕妇女服用萨立多胺,一共产下3000个畸形婴儿,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一半的受害者,是因为日本政府不顾国外早就禁止贩卖的事实,没及时下令禁用此药造成的。

“西医”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是一门还在发展中的学问。我们不可以被“最先进”、“最尖端”这些字眼所蒙骗。现在的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其实用“不确定”、“不完全”、“充满缺陷”来形容也不为过。

即使是今天认为没问题的药物,也不能以为明天它还是没问题。尤其是新型药物,或许可以预测到短期的副作用,但是长期服用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却完全是未知数。

3、从处理压力开始提高自愈力

多吃药会削弱自愈力的,年龄的增长也会让自愈力自然下降。尤其过了四十岁这一关,自愈力便会急遽下降。因此,年过四十之后,如果想要预防自愈力下降,或是增加自愈力,一定要靠自己多加努力。

我想或许有人会误以为,提高自愈力的过程非常麻烦,或是需要拼命努力才行。但事实上,大家不需要特别跑去健身房,也不用额外花钱,更不用刻意空下大把时间。只需要一点点改变的勇气,以及为了改变去做一点点努力。

在此,我要先帮大家厘清一个概念:“压力究竟对人体有害,还是有益?”“一定是有害的嘛!”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这么说吧。的确,因为压力而生病的例子,大家一定时有所闻。

但压力不会只有坏处。压力这种东西,换个方式讲,就只是“刺激”而已。刺激是好是坏,要看承受的人如何看待。正因为压力,人才会成长,才能品尝达成目标的喜悦,也才能体会那种七上八下、脸红心跳的紧张感受。

只会逃避压力的人虽然看起来事事顺心,可是这种生活方式反而会让自愈力降低。相较之下,能够好好地面对压力,懂得如何灵活利用适度的压力,这种做法对身体比较好。

换句话说,压力对健康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你应该要跟压力好好相处。如何与压力相处,关键词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不”(No)、“想要”(Want)和“勉强及格”(Soso)的生活态度。

4、遇到讨厌的事知道说“不”

“不”这个字的意思简单明了,应该不需要多作解释,就是基本上讨厌的事情都不要去做,最重要的是在事前就要开口说不。遇到讨厌的事情还不懂拒绝,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对你的身心一点益处都没有,只会徒增压力。

而且,要是在一开始答应了,做到一半竟推辞不干的话,不但影响事情的进展,更会给其他人添麻烦。所以为了自己好,也为了别人好,碰到不想做的事,在一开始就要提起勇气说不。

没有人想被讨厌,每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可是,面对别人什么要求都说“好”,这种人就算耐着性子小心配合别人,最后也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让自己的压力愈来愈沉重。

做烂好人、勉强自己始终和颜悦色,只会耗尽自己的肝肾自愈力,这代价可是相当昂贵的。请大家不妨稍微把眼光放远,思考一下:一直勉强自己做讨厌的事,究竟能获得什么。

5、做“想要”而非“必须”做的

我认为,年过四十以后,人应该活得任性一点。然而,很多人都会倾向“必须”(不得不)的行为模式:不可以发表任性的意见、不可以休息、不可以浪费时间、不可以不遵从上级的指示、不可以不听医生的话,诸如此类。

但是凡事看别人脸色过日子,会累积相当惊人的压力。所以还不如马上改变态度,丢掉“必须”,拿起“想要”吧!自己的时间要用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人生要为自己而活,试着像这样稍微转换想法,你的心情不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吗?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在注意你,所以你其实不需要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更何况,最多再过一百年,你和身边的人就都会作古,到时大概就没有人会记得你的事了。在这短暂岁月中,还得顾虑他人的目光,你不觉得是一件很蠢的事情吗?

我抱着这种想法,从四十岁以后就随心所欲地过日子。遇到跟我一样任性行事的人时,就视情况调整我的态度。因为人与人相处,还是需要彼此尊重,不是吗?

想要获得就必须付出代价,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获得的比较多,那偶尔干脆一点、舍弃一些又有何不可?

6、什么事做到“勉强及格”就好

第三项是“勉强及格”,亦即“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说,生活方式过于严格、一丝不苟,最后只会伤害到自己。

世上有太多不合理、不尽完美的事情。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是太过苛求,对任何细节都不放过,眼里容不下一粒沙的话,只会不断让自己增加压力。

我觉得生活当中做人处事只要点到为止就够了,任何事过与不及都不好。过于极端的生活方式当作趣闻听听虽然很有趣,但是对当事人的身心,可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即使知道这句话说得没错,可是要落实在生活中却非常困难。虽然心里知道该怎么做,可是真的要行动时,却会开始妥协,不自觉地开始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多人都是这样。

这时候,只要扪心自问究竟什么才是自己重要的东西就没问题了。

好胜心强的人往往容易生病。以下列举的字眼,如果一直勉强自己去实践的话,会削弱你的自愈力。为了你的身体,请务必多加留意:“加油”、“撑住”、“忍耐”、“不要冲动”、“拿出毅力”、“我有责任要……”

特别是年过四十之后,选择和上述字眼没有任何关系的生活方式,才是比较聪明的做法。大家常听见的“我还不会输给年轻人”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为了自己的健康绝对不要真的这么做。(《90%的病自己会好2》,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张凌虚

标签:自愈 妊娠 胎儿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