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心脏病反复可能是心理问题

2012年01月29日 09:37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心脏病反复可能是心理问题(资料图)

心脏病患者经治疗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却仍然有心脏病症状时,应去双心门诊就诊

听完小张的叙述,丁主任给他做了一份心理量表,发现他的焦虑分值很高,便告诉他,他其实并没有心脏病,他的不适症状是焦虑引起的,建议他口服抗焦虑药。1周后,小张又来看门诊,还是说自己胸闷、心悸、头晕,还去看了两次急诊。丁主任问他吃了上次开的药没有,他说没有。问他原因,小张说担心药物有副作用,也觉得自己不是精神病,不需要吃这种药。丁主任再次明确告诉他,他的心脏没有问题,他的主要问题是焦虑,只要焦虑症状控制了,他的不适症状就会缓解。

这次,小张总算信了。两周以后,他来复诊,高兴地说,他不再那么胸闷难受了,也没有再去看过急诊,打算过几天就去上班……

医生的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丁荣晶)

临床观察发现,在心内科就诊的大量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惊恐和抑郁等。若不及时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反过来加重躯体不适症状,所谓“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大多数心内科医生总是将眼光放在患者的躯体疾病上,对其合并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以致患者反复就医,但疗效不佳。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门诊”的诊疗新模式,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享受心血管和心理疾病的双重诊疗服务。经数年推广与努力,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

心脏病患者的“双心”问题

近100年来,众多医学专家在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后发现,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中缺少蔬果和精神应激8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降低70%。目前,人们普遍对前7种危险因素比较了解,而对“精神应激”这一危险因素并不十分重视。精神应激,又称为精神心理问题,包括轻度抑郁、焦虑、紧张、悲观、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如果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二者互为因果。

2005年,一项针对3260名在北京10家医院心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的发生率为42.5%,抑郁的发生率为7.1%。

心理问题引发“心脏病症状”

焦虑、抑郁常伴发躯体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无力、出汗等。由于这些症状常与心脏病相关,故患者常首先且反复去心内科就诊。有调查显示,70%~80%的抑郁症患者因躯体症状到内科就诊。在因胸痛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40%,其中15%的患者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心理问题增加“心脏病风险”

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患者和普通人群中,依据抑郁程度的轻重不同,心血管事件增加49%~1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在相同人群中,焦虑使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22%~81%。没有朋友、得不到社会认同、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谐等情况,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4倍。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双心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的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许多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或其他躯体症状,反复就诊于心内科或其他内科门诊。另一方面,即使医生发现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患者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有“心理障碍”的诊断,拒绝到精神科就诊,辗转在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要解决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亟须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一批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心内科医生。20世纪90年代,胡大一教授将之命名为“双心医学”。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和如何干预的医学。“双心门诊”是双心医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双心门诊”设在心内科,由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出诊。这些医生均接受过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有能力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达到“双心兼治”的目的。

专家忠告:

如果您或您的亲朋好友经常出现心脏不适症状,反复去医院看病,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心脏问题;如果您曾经患有心脏病,治疗后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却仍然有很多心脏病症状,应当想到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可能。如有条件,不妨去设有双心门诊的医院就诊。目前,国内已有40余家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

生活实例

小张是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病史不算长,半年多,但看病“经历”却很丰富,他不仅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几位心内科专家看过,还找外院的多位心内科专家看过。小张介绍,他半年前患过一次重感冒,本以为感冒好了就没事了,哪知心脏却出了问题,总觉得胸闷、心慌。他很害怕,马上去医院就诊。医生让他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发现,除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有频发室性早搏(4876次/日)外,其他指标均正常。于是,医生给他开了药口服,嘱咐他过段时间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坚持服药3周后,他去医院复查,发现室性早搏已明显减少,治疗很有效。不过,他的不适症状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心悸、胸闷、头晕等仍十分明显。

这一次接诊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丁荣晶,经仔细查体,丁主任发现小张的病情虽然不算复杂,但症状却在不断变化,怀疑他可能存在一些情绪问题。于是进一步询问他的睡眠、食欲如何,现在情绪怎样,工作压力大不大等。小张回答说,他去年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父母也不太理解他,所以心情一直比较差。从今年初开始,他明显感到自己的体质有所下降,连续感冒,还发了一次带状疱疹,之后便出现了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早上醒得也比较早,晚上还容易惊醒。胃口不太好,半年来已经瘦了2.5千克。工作时,发觉自己静不下心来,心里总是特别烦躁…… (全文摘自《大众医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昭遐] 标签:心理问题 精神心理 心理量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