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6大心理因素易致自杀 预防自杀行为

2013年11月11日 09:13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面对社会的发生和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很多人都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感情、家庭、经济、人际等等。这导致了很多人都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也导致了自杀行为的不断发生,那么应该如何去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吧。

自杀在瞬间产生基础却在长期积累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在抑郁症患者中,5成以上在春季有自杀倾向。

据介绍说,自杀行为发生是在瞬间,但其行为产生的基础往往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人能应付自如,有人却走上自杀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青少年和妇女是高危人群

专家还表示,两类人群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一类是应对挫折的“心理抗压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对于各类挑战和压力还不能充分适应,且容易受到感情的困扰;第二类是处于更年期的妇女,由于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舒服的身体反应。

据介绍,自杀的主要内在因素有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精神疾病因素。

首先是生理因素。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生物医学所划定的“青春期危机”时期,各种激素大量分泌,对心理状态也产生巨大影响。导致心理不平衡、冲动性高亢,容易发生自杀行为。其次,是遗传因素。人体大脑中的血管紧张素不足,则自制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偏激行为。而血管紧张素是由某种基因直接产生的。第三,是精神疾病因素,和自杀最直接的精神疾病就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起码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1、厌世感

怀才不通,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成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

2、极乐感

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婚烟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责任编辑:李天白] 标签:自杀行为 心理因素 家庭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