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个性化”不要在人群中迷失自己
俗话说:“人多胆子壮,恃众好逞强。”你本来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是中国申奥成功后,在学校庆祝游行的人群中,你和同学们一起大喊大叫,互相拥抱;一位平素老实文静的朋友,被公安机关拘留了,原因是参与打群架,失手将人致伤。
津巴多关于“去个性化”的实验
1969年,心理学家津巴多试图发现,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的去个性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些平时很老实的人,在一群疯狂的人当中也会变得疯狂。他做了一个有趣的电击实验。
津巴多召集了一些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她们说:实验要求对隔壁一个女大学生进行电击,不需要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完全是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通过镜子被试们可以看到那个被自己电击的女大学生。实际上这个女大学生是津巴多的助手,她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但当被试按下电钮时,她假装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使那些作为被试的女大学生们相信,她真的非常痛苦。
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都穿上了带头罩的白大褂,每个人只露出了两只眼睛,因而彼此间谁也不认识。主持人请她们实施电击时也不叫她们的名字,整个实验在昏暗中进行。这种情景被津巴多称为“去个性化的条件”。
第二组被试穿着平常的衣服,每个人胸前都有一张名片挂着。在实验时,主持人很有礼貌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房间里的照明很好,每个人彼此都能看得很清楚。这一情景称为“个性化”。
津巴多预言说:在去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将比在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在按电钮时将表现出较少的约束。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去个性化小组比个性化小组按电钮的次数多达将近两倍,并且每一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较长。
更有意思的是津巴多在又一次实验前安排被试们听一段录音,内容是津巴多与两位将要被“电击”的女大学生的谈话。这个谈话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其中一个十分可爱,乐于助人,而另一个则很自私自利,让人厌恶。
同样在去个性化条件和个性化两种情景下让被试实施电击,结果非常有趣。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不管面对的是可爱的人还是令人讨厌的人,被试都去按电钮。津巴多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这些可爱的,在正常情况下态度温柔的女学生,几乎在每一次有机会时,都会按一下电钮,而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或者可恶的人,而且她们一点也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
相反,在个性化条件下,被试们就非常有鉴别力,他们按被电击者的人格决定自己按电钮的次数和时间长短。
匿名+责任模糊=冲动?
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匿名性。即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认识自己,所以个体毫无顾忌地违反社会规范与道德习俗,甚至法律,作出一些平时自己一个人决不会作出的行为。二是责任模糊。当一个人成为某个集体的成员时,他就会发现,对于集体行动的责任是模糊的或分散的。参加者人人有份,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为集体行为而承担罪责,由于感到压力减少,觉得没有受惩罚的可能,没有内疚感,从而使行为更加粗野、放肆。有的成员甚至觉得他们的行动是允许的或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因为集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参加了这一行动。津巴多还认为,一旦失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
对于“去个性化”这一心理现象,我们要善于辩证地分析看待,既要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又要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小、孤僻的人,你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你就可以多参加一些热闹的、激烈的活动,在一哄而上的人群中,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席卷入其中,很可能平静下来之后,你会惊讶于自己的表现,发觉自己性格中原来也有外向、开朗的一面。而如果你是一个群体的管理者,建议你事先一定搞好统筹安排,令所属人员每个人清楚有关规章制度,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赏罚明确,才能使你这班人井然有序,临危不乱,避免许多无谓的纷争,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437124
1春天常吃10种蔬菜可帮你补足“阳气” -
268855
2死亡真相:人在临死前10秒真实感受 -
203407
3肚脐形状辨疾病:哪种形状暗示有妇科病 -
195904
4测试:睡姿看你能否成为有钱人? -
190711
5蜂蜜竟是这4类人的“夺命符”(组图) -
169596
6外媒:7件事会让身体散发难闻异味 -
118984
7揭秘喝蜂蜜水最有效的7个时间点 -
90612
8肝癌早期难察觉 两大信号千万别忽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