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建:影像的承担与使命
2010年04月12日 18:13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杨晓民(诗人、文化学者):

近两年,我参与了一批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在这些拍摄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命运,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价值或意义。应该说,中国是这波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成果分享者,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何为?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同质化,更不等于欧美化。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必然崛起,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球化加速的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削弱、民族共同体文化纽带的松懈所形成的普遍的文化焦虑愈来愈成为一个复杂而重大的问题,换句话说,当代中国文化的重建不仅仅是一个关乎民族凝聚力、民族根基的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当然,对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资源、路径、核心价值,大家各自有不同的思考。

王晓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

我们对中国近30年来社会巨大的变化,怎么来算?我们国家从GDP、经济增长来计算,好像觉得30年是大手笔,已经获得了很多的进步,经济硬实力很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谈文化问题,谈软实力,自然还有另外的不同的算法。

提到文化重建和传统资源,传统资源像大家所讲的,我们看不见的这些文化资源、精神资源,很多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但还有一些资源是在一二百年当中积累起来,不能算很老的传统,但是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传统。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因为欠账太多,我们的现在的历史叙述、影像叙述缺乏一个非常有效的历史观。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本上把现代化的整个进程看作一个必然的结果。既然是一种必然性,人文的东西也就变得非常附属或者点缀。现在无论搞国学也好,还是搞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好,都是从属于大的历史叙事的框架之下的。

第二,现在谈国学实际上是谈汉学,是在延续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按照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理解来塑造我们自己的认识,这是很可笑的悖论。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需要更多的调整和发掘。其实,传统文化非常多元。我们现在看到传统文化只是四书五经,是京剧。它的背后大的逻辑如何,文化的多元性如何,都没有纳入我们的视野。问题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旦怎样把它们包容进来,变成一个影视的表现和历史叙述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方面还是空白。

第三,其实无论是什么样表述方式,无论是什么样的叙述逻辑,我觉得影视的核心应该是对“人”的个体的一种表述。个体的叙述怎么跟大的主流叙事之间协调,是非常大的课题。在大叙事里边怎么加入自身的反思性,要把个体的命运放进叙事里面,不能永远是一个英雄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