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记忆:六十年银幕中的“祖国”
2010年04月12日 18:14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但是,那依然是幸福的年代,甚至可以说,那是最幸福的时刻,祖国和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情感表达,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三岔口。1979年,当陈冲在《海外赤子》中唱“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坞,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这个爱没有一点点私念,祖国啊,就是母亲,而在影片的片尾曲中,在花团锦簇长裙飘飘的女演员中间,当陈冲穿着一身军装出来,凭着全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道德记忆,军装的陈冲显得格外美丽格外动人,但这种美丽和动人,在《庐山恋》中,却要靠张瑜换四十多套服装来取得。

真是非常怀念十八岁的陈冲,全国人民心中的“小花”,她的脸干净明媚,就像青春的新中国。而这样的青春明朗,1980年代以后,似乎只出现在武侠电影中,而武侠电影,好像也因此接过了传统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半任务。

少林!少林!

谁都不会忘记《少林寺》,1982年也因此永垂影史。上学放学,男生走路的节奏都是“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女生全都哼着“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总之,同学少年,都准备“风雨一肩挑”。

某种意义上,1980年代以《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谢晋电影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其实告别了过往的爱国主义故事结构,有意思的是,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被电影史上名声不算好的武侠电影接了过来。回头重看《少林寺》,该片在当年获得的崇高地位和影片本身宣扬的崇高美学是很有关系的。《少林寺》不同于之后跟拍的少林系列和武当系列,不仅在于影片讲述的故事更加具有国家意识,影片的结尾就是一个例子,李连杰最后毅然抛开儿女私情踏入佛门去“匡扶正义”,虽然让年少的我们无限遗憾,但这种选择同时又特别能接续我们更早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我有时候想,即便小时候没赶上看《烈火中永生》,《少林寺》也能让人毫不犹豫地选择把热血洒在热土上。所以,回头问问比我更年轻的一代,喜欢今天的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没有一个不喜欢《少林寺》。

也因此,对1970年代生的人来说,《少林寺》比同一年的电影《牧马人》更深入人心更有教育价值,虽然因为《少林寺》的风靡,搞得天南地北无数孩子无心学习,搞得报纸上天天有家长远赴嵩山去找儿子,但是,长远来看,这部影片无疑和后来的《黄飞鸿》系列,还有《霍元甲》这些电视连续剧一起,牢牢地在少年人的心头缔造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全部担当和自豪。当“国人渐已醒”的旋律响起,当“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响起,用一个朋友的说法,“TMD,哪里还学得进英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