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遍南京两千年 古代,“鸭都”雏形
2010年04月26日 16:26 魔山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南京的美食并无定式,看似没有个性。盐水鸭、清真菜、随园菜、民国菜随着历史的更替在南京轮番上阵,演绎出了万般风情。奈何六朝金粉,十朝古都,两千余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让我们一道吃遍往日与今日之南京。

明朝——京苏大菜

[引言] 清朝出现的京苏大菜其实在明末就已经初步成形,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清真菜又掀起风潮。明朝时期的南京美食已经初具雏形,而不只表现在小吃方面。

南京街头虎头鞋迎接着虎年

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中原地区,所以,定都南京的政权总被历史学家称为偏安东南一隅的地方政权,这种状况到了明朝才得到改变。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南京成为第一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

南京的鳝鱼其实来自淮安

朱元璋究竟是不是回民?这个一直以来缠绕在南京人心头的问题我们也解答不了,但从之前浮出水面的朱元璋午餐菜单看来,他真的是不吃猪肉。身边的人大都是回民的朱元璋自是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清真菜在南京的发展,以至于今日的南京城里,最多、最受欢迎的还是清真餐厅,南京人最爱吃的还是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牛肉锅贴这些清真食物。

蒋有记做牛肉锅贴的小师傅

提到鸭血粉丝汤、牛肉锅贴这些小吃,夫子庙的名字很自然地映入脑海。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到了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酒楼、茶馆、小吃,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正可谓“画船萧鼓,昼夜不绝”。今日的夫子庙仍然是人头攒动,对南京小吃毫无抵抗能力的人们寻着名店吃着牛肉锅贴、蟹壳黄烧饼、开洋干丝、鸭油酥烧饼还有各式糕团,仿佛能想象当年考生们在此流连的景象。

庄严的明孝陵入口

还是要说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南京名胜之一的明孝陵。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在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孝陵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堪称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的时候,就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灰旧的古城墙诉说着历史,在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列着文臣武将,庄严威武的气息扑面而来。去明孝陵可以买和中山陵连在一起的套票,这样还能去梅花山看看漫山遍野的娇艳梅花。

夫子庙的秦淮风光

虽然没有考证过,但“南京大萝卜”这个南京人的集体绰号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我们能查到的仅仅就是明代的南京人特别热衷吃萝卜,以及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说:“南都风尚,最为醇厚。”还真的挺符合南京大萝卜给人的印象。

南京大萝卜

[引言] 据传,从明朝开始就有个或褒或贬的绰号“南京大萝卜”,有些南京人以此为傲,有些则避嫌三分。

南京人爱吃萝卜,众所周知。有关南京的一些文献常常提到它,龚乃保《冶城蔬谱》云:“‘萝卜’吾乡产者,皮色鲜红。冬初,硕大坚实,一颗重七八两,质粉而味甜,远胜薯蓣。”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也经常在著作中提及“家乡的萝卜”。

皮色鲜红、肉实味甜是南京大萝卜的特色,拿来形容南京人倒也真是很恰当。萝卜看起来个头大、挺实在,实在的南京人也如这般,对饮食没多大要求,做事情并不着急,宽容、纯朴是最大特色,最重要的是他们似是懒散惯了,日子过得理所应当,因为这个特性由来已久。

叶兆言在他的文章《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里说道:“南京大萝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如果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那倒真是禀性难移了。好在,这个南京人集体的绰号也已经慢慢地为南京人所接受,无论是“六朝烟水气”还是“南京大萝卜”都是南京人的真实写照,正是这样一种没个性的个性成就了南京城的与众不同,也让南京人慢悠悠地享受美食与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