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一个颇为有趣的展览,三位来自德国的艺术家,以深圳大芬村画工的生活为原型,以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理论为工作方式,创作了一些奇特的书页。看似美术馆展出的是一些静态的油画,但整个作品实际却包括了整个创作过程——雇佣大芬村的画工,将《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一书的德文版,以油画的技法机械而写实地复制出来,并在美术馆给予正式展示。
艺术家们在这个过程中希望表现什么呢?为什么选择大芬村?为什么选择深圳?从某种程度来说,“本雅明计划”展出的目的,恰恰是向观众解答这些问题。
“本雅明计划”是一个连续的创作过程,首先让大芬村的画工复制瓦尔特·本雅明在1936年出版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然后在将这些作品放置到德国和深圳的美术馆举行展览。
这个计划有两个基本的观点,一是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所表达的观点,本雅明认为构成传统艺术的主要成分是作品被生产时具有即时即地的独一无二特性,因此,传统艺术作品便有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但到了工业化时代,技术复制的出现让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变得不再重要,彻底让传统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瓦解。
第二个观点就是“复制”,在今天的文化艺术中,“复制”的方式已成为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为此,艺术家把焦点放到了深圳的大芬村。他们认为,大芬村正是以复制、销售中外名画而闻名,它的产生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现象,可以说是中国制造“山寨文化”的标准样本。
因此,整个展览可以算是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只是进一步凸显了复制概念在深圳大芬村的现实。而在深圳展出,也很有趣地显现了全球化进程而派生出来的文化现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