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对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0年12月25日 17:16 羊城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得之言

YIDEZHIYAN

□陈国平

又到了圣诞节。这个洋节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环球时报》转载了12月20日发表于北美最大网络报纸《赫芬顿邮报》的评论《中国人为什么也热衷过圣诞节》,提出“对于中国人来说,圣诞节不是‘西方的’。相反,它是‘国际的’和‘现代的’节日,带有一点点身份地位的气息,这在要面子的中国可是‘最终商品’”。

把中国人热衷过圣诞节的原因归结为“身份表达”的需要,虽然说出了部分事实,终究是过于武断的推论,难免雾里看花的暗昧。

12月22日同样见诸《赫芬顿邮报》的另一篇评论———《圣诞节在北京:对幸福人生的祝福》,作者梅莱妮-奈耶描述自己在北京街头亲眼所见的景象:“到处都是美丽的花环,装点着建筑,悬挂在门上,也摆放在人力车上;翠绿的松树栖身于空地上,松枝上挂满了金色或银色的气球。北京是如此寒冷,以至于你能看到自己呼出的气息,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庆祝属于自己的圣诞节。”细心的作者注意到“在中国,对圣诞的庆祝,商业气息远甚于宗教意味,但庆祝理由却是与全世界相通的:这是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节日,也是给予祝福的时刻”,她进而得出结论“圣诞节不再只是个宗教性的节庆,它开启这座城市居民的快乐之路。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圣诞节的商业化是一种冒犯,但对于北京的居民而言,这只是一个祝福人生与好运的理由”。

梅莱妮-奈耶的观察显然更胜一筹,更加细致生动,对“中国式”圣诞节的解读也更贴近这个国度的社会与文化现实。人们和这个曾经陌生的节日相约,在这短暂的时刻放下不平与郁怒,忘却悲伤与忧愁,给沉静的深夜一个微笑,给相亲相爱的人一个祝福。任何人也有权利对这个洋节日不理不睬,不追不捧,这同样是一个多样而包容的社会应有的含义。

或许有人还记得,四年前,10名博士联名发出倡议“抵制”包括圣诞节在内的洋节,引发舆论热议。博士们的理由让人叹为观止,诸如商家大搞圣诞攻略是利益驱使,人们购物狂欢实属盲从,果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导致“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殊不知国人在圣诞节购物也好,聚会也好,都不过是找个理由快乐罢了,未必一定和宗教有关。当时就有人质疑,倘若洋节就得抵制,那么中国春节对于外国人也是洋节日,但美国纽约和加州却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老美咋就不怕“集体无意识”?

四年后的今天,圣诞节越来越热闹,公众的争议却越来越少,不明所以的外媒在热烈讨论“中国人为什么也热衷过圣诞节”,国人的舆论却早已见多不惊,一派淡定从容。这不正表明了社会的多元与进步么?不正代表着文化的包容与自信么?

陈国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