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理美食“家”年华 被宠坏的肠胃

2013年08月21日 11:43
来源:《时尚旅游》

* 做一日苍山居士*

在苍山中和寺上方,有家“高地旅馆”,位置在半山腰。据说这家极尽幽静的旅馆是一位“老外”开的,不过现在已经转手。进门之,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几间平房的美丽院落。“高地旅馆”的房间都有手绘壁画,是店主与朋友们亲手创作的。在“高地”居住,可以在玉带路云游,也可以在林间做做瑜伽、捡捡菌子。想去爬苍山的人,也可以把“高地”当成补给、休养的中转站。

乳扇,牛奶卷成的美味

对于不喜欢喝牛奶、吃乳制品的我来说,乳扇是一个例外。在北京的云腾宾馆吃过一次乳扇后,我对这种脆脆的奶香味儿的食物产生了兴趣。后来又看到《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晾晒乳扇的镜头——奶白色的丝状物卷在两根竹子制成的晾晒杆上,杆子颜色是深褐色的,越发衬得乳扇晶莹白皙,十分好看——当时我就计划着,如有机会到大理一定要拜访制作乳扇的人家。去大理前我找了云南籍的大学同学,请他帮我推荐向导。他很快帮我找到在大理做园艺设计的李先生,正好李先生的亲戚丽珍认识做乳扇的人家。

古城去往洱源,中途就能经过我们的目的地——江尾大排村。在大理开车真的很幸福,一路上乘着清风,还有看不完的绿色原野。大理奇妙的日光是让这里的原野变得不同于其他乡村的关键。开车师傅很健谈,他对于我抛来的每个问题都给了很好的解答。他说大理本地的“蝶泉牌”牛奶味道不错,只是不大会做市场。他又介绍“蝶泉”牛奶以前名叫“邓川牌”,是洱源邓川牛奶厂的产品,而洱源正是云南名小吃乳扇的故乡。

一路说话,很快就到江尾。丽珍在马路边已经等候了片刻,她领着我们穿过曲曲折折的村落,来到一个农家院。院子里有个棚子,共有两对男女在忙碌着做乳扇。丽珍告诉我们,这家人姓苏,是村子里做乳扇做得最好的。在这个小作坊里,男女是有分工的。中年男子与年轻男子应该是父子,正忙着在锅内加入由木瓜制成的酸水,水温大概要保持70 。 C 左右,然后再用勺将鲜奶倒入锅内。他们用筷子与勺不断地加以搅拌,不一会儿,一块白色的乳饼神奇地从锅中浮现了出来。他们将乳饼放在另外一个加了水的盆里,婆婆与儿媳妇马上捞起乳饼,顾不得烫手,慢慢地揉捏,展开。这个过程要使用到两根擀面杖,它们帮助擀开乳扇,等展开到最大,她们便把乳扇包在晾晒架上,然后挂在院子里晾晒。

新鲜的乳饼吃起来软软的,蘸着白糖,有些像奶香味的糯米糍。摄影师说味道像水牛乳酪,并朝苏家的儿媳妇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大家喜欢吃,她笑了,说时常有昆明人来她家买这些新鲜的乳饼回去。

* 在玉带路上踏幽拾菌*

有山有水的地方多了,然而玉带路可不是哪里都有的。玉带路位于苍山半山腰,全长15 公里,海拔在2600 到2700 米间, 放眼望去都是云天碧松。有云环绕才会叫“云游路”,在山下看着,云绕着山又像玉带一般,所以又名“玉带路”。山中有怪石、奇松,也有清泉潺潺,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里的苔藓与地衣,样子清秀,间或还有野菌点缀其上。若想登山,最好还是找个向导,在苍山每年都有因迷路而失踪的人。

稀豆粉,街角边的坚持

法国人罗宏(Laurent Jeanneau)1992 年第一次来大理,那时候的古城只有2 家旅馆、2 家酒吧、1 个餐厅、1 个按摩房、2 间裁缝铺。他在街上吃了碗米线,只要3 毛钱,味道也很好,于是他决定把大理当成他旅行的中转站。罗宏从17 岁起足迹遍布非洲、南美、亚洲等地,采集原住民的声音,制成唱片。这次到大理没有见到罗宏,但是见到了他的中国妻子施坦丁,古城博爱路“里咖啡”的主人。

坦丁的“里咖啡”位于博爱路上的九隆居里面,是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听到她和丈夫录制的各种少数民族音乐。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们带回家;如果只想避开游客,找个地方看书、听音乐,喝点儿东西,“里咖啡”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北京,坦丁曾是焦虑的媒体人,来大理是想调理好身体。因为有众多的艺术家、文化人居住于此,大理静谧的乡间并不封闭,理想的水土让她乐不思蜀。

大理对她的馈赠不仅是这些,2006 年8 月的某天,她从洱海游泳归来,就被神秘的音乐吸引到一间酒吧,在酒吧里她遇见罗宏。坦丁出生于新疆伊犁,听着哈萨克阿肯的歌声长大。从前在媒体工作时,也写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曾有朋友见她如此喜欢音乐,就预言她将从事这样的工作。没想到这个预言真是一枚种子,经过了多年酝酿,来到大理这片土地后,开始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坦丁在大理住了6 年,除了和罗宏跑遍东南亚、中国的新疆、云贵川地区采集声音,也结了婚、生了一个漂亮儿子吉桑。如换做别人也许会计划着在大理稳扎下去,而坦丁却马上要离开,去到贵州和广西交界处的某个侗族寨子。她称之为自己的“下一个大理”。毕竟大理和6 年前相比已经变味了,有的地方因游客们的蜂拥而至迅速变得过分商业化。

不过在坦丁心中,大理的人民路似乎还停留在过去,街上没有什么游客,街上也没有牛蛙火锅,没有沙县小吃,也没有麻辣烫,人们吃的还是百年老店“客传香”的稀豆粉。她说稀豆粉豆味鲜美,米线滑软,吃了后胃很舒服。她又叮嘱我们想要吃到,必须早起。第二天天刚亮,我们便在人民路上来回走了两趟,最终在学校附近看见一个路边摊,摊子上有面小布旗,有着布艺拼贴的三个字号:“客传香”,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男人正在忙碌着。

米线还没有送到,我们先叫了两碗豌豆粉。好看,类似玉米糊糊,不过更细更清透,上面撒点儿青葱、辣椒、花生碎,细节丰盈;好喝,豆味浓郁,夹杂着新鲜的芝麻油味儿,口感滑爽,花生碎香脆。当地人喜欢加上油条段,香香地吃上两碗,也不过6 元钱。

稀豆粉则是豌豆粉和米线两样小吃的结合。网上有人如此评价:“稀豆粉从外表看,不中看,吃一碗后,便成了我高三时每天早起的唯一理由。”高考前的肠胃比较紧张,吃点儿暖和好消化的新鲜食物,的确舒服。

“客传香”的粥也很好喝,绿豆、红豆粥,都是店家当天新熬好的。“客传香”的小吃最便宜的2 元,最贵的5 元,游客、街坊一视同仁。这些小吃利润薄但颇费心机,如要好吃,须得是每天新做,就算是芝麻辣椒油,也得是新炸的。在和摄影师吃了两大碗豌豆粉、一碗绿豆粥并大呼舒服后,我们问中年男人:“店铺怎么不见了?”男人指着街对面的麻辣烫铺子说:“这是以前的店,租太贵了。”淡淡的一句,并不多话,他又忙着招呼生意。

后来再见到坦丁,当我们告诉店已经变成街边摊了,她的表情错愕了一下。“也难怪,我最近比较少进古城,在村子里时间太久了。”坦丁接着告诉我们,这家店以前的铺面是古旧的木屋,有时候店门紧闭时,门上就会有一张书法写得很漂亮的告示,告知来访的客主人外出了,要几时回来。大理的老一辈人,包括很多中年人都受过很好的书法训练,到处可以看到写得不错的对联和告示。

[责任编辑:郭小璇] 标签:木瓜鸡 走方郎中 植物净化 旅游 凤凰网旅游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