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寡味的虚构与遗落的真实
2010年04月12日 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1月22日,电影《孔子》首映。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工作部在五道口电影院包下了一个整场。获得赠票的,主要是兼任学校“德育辅导员”的研究生们,作为对一年辛勤工作的慰劳。但这部以儒家文化和孔子精神为标榜的大制作电影,对“德育辅导员”们却没唤起足够的共鸣。

电影从52岁的孔子就任鲁国大司寇,推行“堕三都”政策开始,然后是齐鲁两君的夹谷会盟,主要靠动画大场面制造视觉效果。后半部分是周游列国,节奏平淡拖沓,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贯穿始终。相比往年的《英雄》、《赤壁》等历史大片,《孔子》还算中规中矩。但对“圣人”的敬畏限制了编导们的虚构本能,使电影“中庸”而不够精彩。

由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形象是全剧主打亮点。但周的表演太过自信,这种状态可能更适合表现一位黑道老大而非学者。电影开始时,孔子刚刚被提拔为大司寇,进入鲁国的权力核心。对一个出身贫寒的士人来说,这是环境的巨大变化,需要适应的地方很多。所谓“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要用一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态度来学习这一切。后来谒见素有淫荡之名的南子,孔子的心态肯定也颇为紧张。但周润发的表演没能表现出这种立体感,他一直在用不经意的眼神睥睨众生,几乎自信到了自我炫耀程度。也许这正是演员和编导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但孔子平生从没觉得自己是圣人,事业失败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道路,需要弟子给他打气。其实,历史上孔子要丰富、有趣得多。

缺席的阳虎

孔子前半生主要是治学、教书,然后是从政、下野,周游列国,这些经历都和一个同龄人——阳虎有密切关系。电影中完全剔除了阳虎这个角色,却夸大了鲁国国君(定公)对孔子的影响。这不符合历史(当时鲁国三桓专政,国君只是傀儡,没有用人权),也削弱了电影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性。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阳虎是小贵族出身,两人在少年时曾有过一次口角之争。孔子尚未从政的时候,阳虎已经是季氏家族的首席家臣,一度控制鲁国政局,还试图杀掉三桓族长,但兵败逃亡晋国。三桓知道孔子和阳虎不和,加之孔子的学术声誉已经很大,才将他提拔到了大司寇。这是内战后收拾残局的需要,也是孔子入仕的机缘。

电影中孔子推行的“堕三都”政策,即拆除三桓家族控制的三座城池,真正的历史背景也更复杂。这不是简单地削弱三桓势力,因为当时阳虎已经逃到晋国,但季氏的费城还控制在阳虎余党公山不狃(电影中叫公山狃)手里。拆毁费城首先就是为季氏驱逐叛臣。

有趣的是,在阳虎刚刚出逃、三桓还没有启用孔子的时候,公山不狃曾试图邀请孔子加入自己一伙,孔子也一度动心准备前往(《论语·阳货》)。这说明孔子曾有和阳虎和解的想法,但未能成行。后来他加入了三桓一方,和在晋国的阳虎继续作对,直到被迫离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