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藏艺术品需要全球眼光
2010年12月15日 11:53 收藏投资导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收藏投资导刊》12月刊《视点》栏目重点报道了近年中国快速改变世界艺术品市场格局的情况。旨在梳理中国藏家在世界范围内不惜重金收购中国国宝,带动中国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市场份额迅速崛起;同时也反映了不少国家开拓中国市场的情况。中国经济在世界迅速崛起,艺术品市场俨然成了“世界看中国”。诚然,这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高度重视,但是再往深层次思量,一些西方机构正是利用中国不断旺盛的购买力和狂热的民族文化情结,在恰当的时机高位抛售艺术品。因此,随着中国艺术品份额不断增长,西方人和境外人士也赚得盆满钵满。

或许是出于对此种现象的深谋远虑,《视点》文中有人提出一个很有前瞻性的观点,中国人要更多地购买西方和世界各国经典的艺术品,才更能显示中国的分量。尽管很难统计出具体数据,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3年一直持续到现在,持续增长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大部分利润是属于西方人的。这个论断,熟悉市场的人大部分会同意。佐证不胜枚举。2000年,世界各地的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品大量涌现出来,主要是满足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新藏家的购买需求。然而,出现在世界各地拍卖行的价格高昂的中国艺术品,大多数来自西方和日本等国家,也有不少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他们当初获取艺术品的渠道,不少是从中国或其他地方以很低廉的价格购买的。例如,近年屡高价出手中国艺术品的瑞士人尤伦斯夫妇就是如此。有人做出统计,从2009年到2010年春季,他们在中国市场中套现了6.05亿元。当然,他们在高位套现的同时,仍在中国艺术品中寻找新的价值洼地,甚至不惜重金大肆购买。例如,前几年创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全球纪录的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被西方人以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竞走。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价格太高,殊不知元代青花瓷流落在民间,可谓凤毛麟角,况且这件东西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同类型瓷器无可比拟的。

在购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同时,上世纪90年代一直持续到今,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情逐步升温。他们既有艺术品经纪机构,也有不少王公贵族、政界要人和企业家等,一些人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系。由此直接引领并导演了2006年至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的井喷行情。由于他们的先知先觉,不仅把握了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也掌握了市场定价权。

需要承认的是,长期以来,西方人以全球性眼光,看到了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增强的影响力,以超前的胆识,在不同时期购买中国艺术品,而在合适的时间出手获取了高额回报。并且通过此种方式,巧妙地使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倾向,影响到中国的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他们对于其他新兴国家的市场参与亦然。

反观国内的藏家,大多数人还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胸怀世界的胸襟。这里,我们无意为喜爱民族文化的收藏人士泼冷水。我们在关注中国艺术品的同时,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并一味地追高,也要学习西方人投资、收藏艺术品的技巧,勇敢地去寻找新的价值洼地,了解和研究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在合适的时机大胆介入。由此掌握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话语权和艺术作品的定价权。这不仅是为了未来获取高额的回报,也是一种传播我们文化艺术的高级方式。

显然,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足。国内藏家系统地收藏外国艺术品可以说一片空白,少数藏家也仅限于零星收藏国外一些名家的艺术品和个别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国内外一些机构和拍卖公司不断在中国推介国外艺术品,但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一些外国年轻艺术家作品,国内藏家对之响应者寥寥。

当外国人购买我们作品时沾沾自喜,若干年后我们再豪情满怀地高位接盘回来,这种习惯值得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尧晓锋 编辑:王晶莹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