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清高不再的商品化时代,但是许多人对此并无清醒的认识,进而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受重视的范围之广,升温速度之快,不太理解。貌似很多人和“资本”有仇,空谈艺术的“独立性,学术性”,但是,在我看来,没有资本和市场力量,哪里有今日的如此壮观的艺术盘面。
中国资本的三大热衷:股票,房产,奢侈品(主要是艺术品收藏)。它不仅激活了中国现代市场,而且也迫使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面向现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升温,它是当下中国和国际资本的战略与战术的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投资中国当代艺术,是经济和话语权的双重利益。国际资本的渗入,它是延续国际资本流动的国际惯例,即艺术品在总体资本比例中应有的份额。国际资本的相互渗透,促其资本的快速增长,并强化这个部分的资本在国际上的格局以及它的不可动摇性,并使国际资本的核心占据全球领导作用;与此同时,它为核心外围的资本铺设起到国际性招唤作用。这样,如此的资本游戏,在把控中多半是资本的重要拥有者,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资本,而且是文化、价值和话语权的把控。
资本的流动必然对资本涉足的领域产生催化作用,它会催化这个领域的文化和物质,并带来鲜活性,这是当代资本的两重性所致,即它的利润和催化性。正因为这个道理,中国当代艺术在早先的时候是在没有任何国内资本的情况下得以发展;也就是说,国际资本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惑缺的作用。如果没有这部分资本的渗透,中国当代艺术肯定不是今天。
就此,你不能简单地用文化的民族性来批判文化的涉外性,也不能把涉外的当代艺术简单地看作媚外。请问, 80 年代中国艺术体制如何?中国的资本市场又是如何?现在,林子大了,自然有不同的声音,以文化的民族性来简单地否定国际资本的渗透,绝对是“神的口气”,它是思想界惯有的文化政治主义和貌似的民族情节文化,更是当下争夺文化霸主的计谋所至。
你可以用中国文化的气节来批判文化的媚外性,但你必须认真研究70 、80 年代乃至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国情。就此,除了国际资本的利润和话语权,你必须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即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逸鸿 编辑:王晶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