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盘与大势
2010年11月26日 14:21 www.ionly.com.cn 】 【打印共有评论0

回到今天大会的题目,什么是收藏的力量?

如果没有今天在座的这些收藏家的话,2008年的金融危机足以摧毁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可能性,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只有20年,严格意义上说从买卖到所谓的收藏概念只有二十年,但是从这二十年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收藏家走得非常地好,走得非常地快,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这二十年当中,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收藏格局,哪怕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甚至到2005年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在国际上只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希克的体系,一个是尤伦斯体系。但是从今天到会的如此多的收藏家来看,尽管这个体系从作品数量上来说不足以抗衡,但是我们从学术价值和提供的亚洲的眼光来看,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收藏格局已经开始形成了。

第二,中国的收藏家在过去二十年中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的买卖作品的过程,形成一个非常专业的格局,比如说他们都有了自己的顾问或者自己的学术委员会的一个运作,也开始逐渐从原来购买作品的渠道,从二级市场开始转移到一级市场的画廊,然开始成立自己的基金会、美术馆,这是一个比较令人喜悦的结果。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年中,中国收藏家这种历史化力量的聚集。比如说王薇女士谈到的红色经典的概念,也包括过去两年最显著的国内收藏家撬动起所谓的艺术市场里海外华人这样一个板块,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收藏家开始具有一种历史性的眼光,这个眼光可能正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动力。

第四,国内艺术品的收藏开始呈现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比如说像乔志宾先生,余德耀先生都开始进行国际化的收藏,不再是做一个封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而且试图把中国体系,把中国艺术品和西方的当代放在一个平台上。

第五,中国收藏家的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的觉醒。收藏家除了把作品摆在自己的空间里以外,同时也开始做美术馆及相关的空间。包括像谭国斌先生的“艺术长沙”,着眼的是如何撬动一个区域以内对艺术的收藏,甚至包括他的艺术创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中国收藏家的作用开始前置,就是说收藏家的作用不再是艺术家创造出来作品,批评家说好,市场被认可,他再去购买。近年来,收藏家已经直接通过基金会的形式、奖学金的形式,通过出钱帮艺术家做展览的形式,来支持和发掘年轻艺术家,进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收藏家功能的趋势前置已经是七十年代以来全球艺术界发展的一个共同的面貌。收藏功能的前置,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萨奇对YBA的推动;三、四十年代洛克菲勒家族对美国抽象画的推动;四十年代古根海姆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动等等。收藏在今天不再是对某一个价值系统的认同和认定,而是参与到制造某一个价值系统里面来,如果今天让我来解读什么是收藏的公共性,什么是收藏的力量,我想这和以往谈的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刘逸鸿 编辑:王晶莹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