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感召力,无论你喜欢与否,你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儒弱的社会形态,适时的资本渗透,有时就是强醒剂,单凭这一点,它不仅强化了西方当代文化的核心力,而且铺垫出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现代张力。这是70 、80 年代国际形态的基本状况,也是中国社会得以现代化,中国文化得以现代性的重要过程。
道理很简单, 70 、80 年代,中国引进国际资本构建中国的现代化,30 年后的成果是不可置疑的。初发时期,外资输入,就是发展,要不,这30 年,中国政府主要的工作肯定是“严禁外资输入”,其结果,我们的现在正是我们的反面。你会说文化不是经济,它无为外资的输入,这听起来好象是大国文化气节,但没有外资的输入,中国现代文化肯定不会这么鲜活,中国文化就会不断廋身,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如此。
当然,任何资本的输入最终将由中国文化的本身来决定它的构建和理念。事实可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尽管受到国际资本的渗透,但是今天, 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仍然在发展,它对媚外的批判,要比任何文化都具有强列的民族性。今天,中国资本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份额显然刚刚起步,整体上,它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是国际资本利润之后的跟随,也是国际资本大势驱动下的某种资本的选择,它现在,不可能拥有中国当代艺术的根本话语权,整体上,中国资本在当代艺术中是寄生在西方话语权上的资本摸仿,资本量不大,操作方式简单,市场初级,但泡沫不小,常会失去理性,蹊跷的是,不少收藏者是不能解读囊中之物,尽管财大气粗,但无足轻重,这是中国资本现代文化市场上的软肋。中国当代艺术要真正得到它的话语权和市场,肯定要由中国体制、中国资本担当主角,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逸鸿 编辑:王晶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