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穿过摄影重归绘画——绘画的再现与摄影的再现
2010年09月08日 16:46 艺术国际 】 【打印共有评论0

Gerhard Richter 'Bach' cm oil on canvas 300 x 300 Moderna Museet 1992

绘画的再现(representation)问题始终与哲学中的表象论(representationalism)密切相关,后者认为知识的直接对象是头脑中的观念,而非实际的外部对象。据此类推,则绘画对事物的“重新呈现”(re-presentation)与感觉、知觉和观念的关联更加直接,而不是直接来自事物本身。另一方面,再现和表象论都包含着“呈现”(present)这个词根,这就意味着想要辨认画面中所绘事物的冲动无论何时都顺理成章。但是,当绘画再现了某些事物时,我们看见的究竟是画家的幻象还是自己的幻象?再现直指基本的心理学和认识论问题。在柏拉图的《斐利布斯篇》中,苏格拉底说,人们是在想象中才看见了远处树下若隐若现的人影,这就指明了视觉形象的形成连结着知觉、情感与记忆;贡布里希著名的“图式与修正”(schema and correction)模式指艺术家的形式选择总是受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视觉原型的支配,进而解释了绘画再现的风格问题,在视觉心理学的层面上探索了画面内容与形式的深刻关系。绘画的再现便是这个关系的具体体现。

Roger Scruton在《摄影与再现》一文中,以描绘了一个勇士形象的画作为例,区分了观看绘画时的三重对象:有意识的对象(由观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一个神;被再现的对象(由画家的意图决定):一个勇士;所见实物:一幅画。基于此,他认为绘画是对思想的表达,“我们所见的不仅仅是由画的主题所决定,而且也是由我们对画的理解所决定的”。他指出,绘画及其所绘对象之间有意识的联系(intentional relation)正是“再现艺术”(representational art)的核心。这种有意识的联系既是文化的、思想的,也是形式的、语言的。从绘画再现的历史来看,内容与形式既同时受到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的总体影响,又总是在具体的再现过程中相互影响。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斯然畅畅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