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穿过摄影重归绘画——绘画的再现与摄影的再现
2010年09月08日 16:46 艺术国际 】 【打印共有评论0

Gerhard Richter Familie Wende 1500 x 1250cm 1971

Scruton将摄影的理想特质从实际摄影作品的众多美学特征中抽离出来,则是为了纯化再现与再现艺术的定义。这一理想特质即摄影和对象之间只存在因果的联系(causal relation)——相机(其工作原理为摄影的理想特质直接负责)在任何再现性的步骤中都不起实质作用,它的意义仅仅与一只指示的手指相同:指向对象。这在非专业的快照中体现得比较直接,即照片所呈现出的仅仅是随机出现在取景框中的所有事物。但是,在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新闻照片或摆拍作品中,相机的作用依然仅限于此。Scruton认为摄影术无法拍摄虚构的东西(fictional incompetence),即使伪造新闻照片或追求离奇的视觉效果,摄影师也必须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好道具、模特并调好光圈和快门,更不用说后期处理——而历史上重要的再现性绘画常常通过虚构神话或宗教题材的场景,来传达关于知识、情感、经验与记忆等的主题——这便限制了摄影中“再现”的美学意义。

里希特也持有近似的观点。早在1964-65年间的笔记中,他就写道:“照片以不同于绘画的方式重塑客体,因为照相机不理解客体:它只是看见客体而已。” 不同的是,里希特更倾向于肯定摄影的再现方式,并藉此检审了传统意义上由风格流变不断调整的绘画再现方式。他十分看重相机的机械成像过程,认为这才是毫无偏见、真正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有趣的是,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的导言中就指出过:“科学是中立的,对科学发现感兴趣的艺术家必须自担风险。” 言下之意,艺术不可能是中立的。当里希特一再强调自己是在以相机的方式画画或“用绘画重新制作摄影” 时,他便落入一个哲学陷阱之中:在绘画中用摄影的再现来对抗绘画的再现,就如同在有生之年用人的力量去对抗自然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斯然畅畅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