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穿过摄影重归绘画——绘画的再现与摄影的再现
2010年09月08日 16:46 艺术国际 】 【打印共有评论0

Gerhard Richter Eis 2 (Butin 123) Color Screenprint in forty-one colors on light ivory, heavy rag paper with deckled edges 39 3/4 x 31 7/8 inches 2003

再现摄影的绘画

自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诞生,直到20世纪初,摄影这门新的平面视觉艺术几乎一直在努力地模仿绘画,或者说试图以绘画的方式来再现绘画。19世纪50年代盛行的画意摄影(Pictorial Photograph)是早期摄影作品的代表:摄影师选取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题材,先用素描绘制草图,再按草图布置场景,然后挑选人物模特,并像戏剧表演一样反复排练,最后一次拍照完成或多次拍照后叠放、拼贴而成。Osear Gustave Reilande曾用16个专业模特、30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完成巨作《两种人生》,这张照片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历史画创作过程的全面模仿,表明摄影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手段。他也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仅仅十年后,印象派绘画兴起,许多摄影家便转而应用柔焦、软焦、漫射滤镜,竭力营造朦胧而柔化的影像,以使作品接近印象派绘画的效果。法国摄影家Robert Demachy以拍摄绝似德加画面效果的芭蕾舞演员著称,甚至还有人在照片上使用画笔进一步润色,印象派摄影的影响力直抵大西洋西岸。直到1917年美国的摄影分离派解散,模仿绘画才退出摄影创作的主流,现代意义上独立的摄影艺术才开始了自己的多元发展。

但是,当摄影逐渐自觉,开辟出一种绝对客观再现的可能性后,传统绘画的再现便遭遇了全面的检审和反思,最终导致了现代主义绘画走向表现与抽象。其实,摄影使绘画感觉遭到威胁和绘画再现方式的相应改变,与画意摄影是同时开始的。1846年安格尔曾率学院画家向法国政府请愿,要求禁止摄影,以避免“不正当竞争”。安格尔主张绘画既要求准确也要求美,这才是艺术的正宗,神圣不可侵犯。当时的流行画风一味表现影调,他认为正是摄影术助长了这种“不良倾向”。不过,他的名作《泉》中的裸女形象,据说就是来自纳达尔的人体照片《克里斯蒂娜·鲁》。可见绘画的再现和摄影的再现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一种相互借鉴又对抗的关系:如果说安格尔是试图借助相机的科学之眼更快捷准确地把握人体姿态,从而强化前现代时期绘画经典的美学追求,那么里希特则是借用摄影的再现方式,探索绘画再现的精神内涵。

《48人肖像》(1971-72)是为了代表他的国家参加197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而作,也为了适合那年德国馆宏大的新古典主义空间。这套肖像画的素材选自一本旧百科全书中的名人照片,实际上在他的《图片集》中备选的名人肖像照片有270张之多,最终入选的却多是曾经闻名于世但如今已被遗忘的文化名人,并且在展出时完全无序。这也是他首次明确采用对图像的“无风格”(style-free)参照手法来创作。 有意识地避开众所周知的名人,或许暗示着画家对由名人代言的文化传统的怀疑和不信任;有意识地取消每个肖像之间的序列关系,可能意味着他不想让观者看出任何他对知识分子及其贡献的价值判断;有意识地去风格,则表明他对绘画风格问题的敏感和困惑。否定在里希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13年杜尚的第一件现成品到与他同时代的约翰·凯奇的静默,“什么也不是”的主题属于20世纪反美学思想的重要一支。左派批评家往往不喜欢这种谜一般的否定,布洛赫将《48人肖像》解释为一种在战后重建德国父亲形象的尝试。他指出里希特审慎地排除了政治家的肖像,是希望建立一个由知识分子构成的截然对立于法西斯形象的国家形象,同时又还要强调这个正面形象的虚构性。里希特却说,这组画象征着与传统的断裂无法修复,斯托尔把这句话解释为里希特很想弥补他所经历的集权文化造成的断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斯然畅畅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