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汇阴阳之理纳经络学说 探究太极拳内涵

2013年01月22日 13:34
来源:河南温县政府网站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陈王廷在家传武功基础上,汲取众家拳术之精华,汇集《易经》太极阴阳之理和中医经络学说、导引吐纳术,演练而成一套新拳种,以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太极拳代有发展,传承至今。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意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现而今,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师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文化瑰宝传播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太极拳已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全世界习练者达两亿多人。

太极拳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明末清初是中华武术集大成时期,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和技击精华,主要是通过套路表现出来的。当时的武术家虽各有“师承”,但在传授过程中又互相吸收、借鉴,由此又派生出新的流派,技术流派之多是过去历代所没有的。尤其在明末,出现了“内家拳”、“外家拳”之别,这实际上是武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大的武术门类。有关武术著作,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也是过去历代所未有的,如戚继光(1528~1587)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等理论促进了武艺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面的发展。这一切,为进一步将各流派武术辨证统一而创立新的拳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陈家沟东沟晨练

早先的太极长拳谱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所收录的势名歌诀有许多地方十分相近。所以,陈王廷创拳时吸收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式,并与《黄庭经》的导引、吐纳方法相融合而成,这也即后来武林中所推崇的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有刚有柔,对内讲究意气运动,对外体现为螺旋缠绕。陈家沟的太极拳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后将原来陈氏太极拳中的发劲和跳跃等动作进行改革,成为另一种舒展大方、动作灵柔的太极拳种,世称杨式太极拳,其后又逐步发展出了武(禹襄)式、吴(鉴泉)式、孙(禄堂)式等多种太极拳派。各派太极拳尽管在动作风格以及套路组合上各有所长,各成一派,但无论在技击旨向还是总体特点上,都体现出某些基本共同点。比如,在技击特点上都明显反映出一种“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氏太极拳《拳经总歌》句)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训练中都讲究沉肩垂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等技术要求。”

中华传统易文化、养生术和医学在明末清初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北宋周敦颐(1017~1073)将儒、释、道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宋明理学集中国传统哲学之大成,以否定之否定的完善化形态表现出的易理为指导,去审视当时各领域的各种理论并以玄妙之图说易,此时,周易理论发生了质的飞跃。

东汉魏伯阳(公元1~2世纪)的《周易参同契》和晋魏华存(252~334)的《黄庭经》是养生理论的经典。经宋元以来,南北二宗、东西两派养生学说的相互交融,到明末清初,《黄庭经》理论已蕴含了人体内元气运行规律的深层哲理,将天道运行的太极之理与人道完美的天道之德辩证统一起来,结合中医经络学,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为太极拳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

经络学说发展到明末清初,不仅在中医中发挥了神奇的威力,而且在理论发展方面以子午流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广泛应用为特点,使天人感应理论发生了又一次质变。

历史使丰富的中华武术与成熟完善的周易哲理、养生理论、经络学说在明末清初相互交融,太极拳产生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太极拳的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陈王廷 陈家沟 尚武风气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