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冬游最味道城市哈尔滨 品味冰城异境气质

2011年12月06日 09:32
来源:心在遥远杂志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上世纪20年代,要评选最缺少中国味道的城市,哈尔滨一定能打入前三甲。当时俄国人和张作霖正在东北明争暗斗,哈尔滨几乎由“洋居民”把持,外国人占全城一半还多,即使是一条名为中国大街的主干道,也因为“洋居民”的强烈反对改为了中央大街。时过境迁,金发碧眼的异族因为战乱等原因纷纷撤离,那些建筑精华和文化气韵则保留至今,令哈尔滨流露出别样的气质,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观光客。

夜色中的索菲亚大教堂。

一条街的故事

一个城市在成长之初,会被建设者赋予最本真的气质,不管之被涂抹过多少层不同的色彩,这种气质永难磨灭。19 世纪末,沙俄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建设权,1898 年6 月,中东铁路工程局从海参崴迁到哈尔滨,在此之前,它不过是一个约3 万人的村镇。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大量俄国人、波兰人、犹太人等外国人落户在这座新兴城市。1917 年十月革命后,哈尔滨迎来了俄国贵族流亡潮,到了1922 年,哈尔滨约有外国人口19.6 万,国籍多达28 个。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

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的中心城区,其发展史也是城市的一部浓缩史,它也是哈尔滨精华建筑的集中地。1898 年中央大街逐渐形成, 居住者大多数是中国人, 当局(当时哈尔滨由沙俄政府管理)索性将其命名中国大街。 会做生意的中国人让这条街一天天繁荣起来,外国人对这块黄金宝地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开始圈抢地盘大兴土木。 二十多年下来,中国大街成了哈尔滨最繁荣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街名却让老外们看不顺眼,当局为了平衡关系,将其改名为中央大街。

冰糖葫芦是很多北方人关于童年的重要记忆。

装扮成“圣诞老人”为孤儿院募捐的三位女大学生。

中央大街上最出名的建筑无疑是索菲亚教堂,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搬来的“外来户”。1907 年,索菲亚教堂由一个俄罗斯茶商出资6 万卢布建成,位于水道街(现在的兆麟街),用作沙俄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12 年,这位商人再次出资把教堂移到道里菜市场,并把原来木质结构的建筑改成了砖石结构。文革期间,教堂改成了哈市第一百货公司的仓库和话剧院的练功房,直到1997 年才重新修整,做为建筑博物馆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魏佳] 标签:哈尔滨 冰城 大街 犹太人墓 中央大街 国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