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2009年7月24日 吉林通化“通钢暴力事件”
《那一刻》2009年10月14日20时许 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问:当初参加荷赛奖是什么心态呢?有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奖?
答:当我决定送作品参加荷赛时,一些做当代艺术的朋友出于对我的保护,建议我不要参加,以免影响我的身份和作品的学术性。其实,得不得奖真的不重要,我需要的是对多少摄影人梦寐以求的荷赛的干预。在本届荷赛颁奖日演讲时我说:相信我和我的作品《那一刻》,是(WPP)创办以来最特殊的获奖人和获奖作品之一。我尝试着拿与中国重大新闻事件有关,在中国已引发广泛和强烈关注的观念摄影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作品参赛,更在乎的是这样的作品在国际新闻摄影平台和国际社会的反馈。相信我的参赛作品《那一刻》系列曾让评审团迷惑,《环球时报》长篇报道中对本届WPP评委哈里.伯顿(Harry Bordon)先生的采访验证了这一点。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艺术是永恒的。与生俱来的特质和特殊的经历,决定了我不仅关注社会和新闻事件,而且希望通过我的观念,通过“区式(裸体)俯卧撑”这个独一无二艺术符号和公器,延长和加深人们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正实现当代艺术对现实社会的发问与干预。
我是从传统艺术和媒体人转型创作当代艺术的,深感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限制了当代艺术在现实社会的效用。当代艺术需要学术的认同,更需要对时代和社会进步的生效与担当。因此,当代艺术不应被动的成长,如何传播和进入社会,真正实现当代艺术的使命和意义,是当代艺术界亟待思考的问题。比摄影等其他艺术更颠覆和“反动”的当代艺术获得更宽松的空间,反而证明当代艺术的软弱无力,对社会的作用微不足道,更像在迷宫里孤芳自赏。正是出于对国家和人类的良好意愿和担当,我才会如此偏执和艰辛地继续“区式俯卧撑”,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作品在社会生效,包括参加荷赛。
问:有些评论家觉得您这些摄影作品是行为艺术而非摄影作品,也因此,在一些展览或者比赛时会遇到一些争议,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答:在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时已首先强调了我的作品不是摄影作品。在具体创作中,我更在乎的是过程和结果,在乎作品能否感动人进而让人关注、记住和思想。作品的颠覆性首先在于观念的颠覆,至于表达和呈现方式,没必要受各种清规戒律的约束。观念、行为、纪实等等等等完全可以有机结合,为什么要相互排斥?争议因为颠覆,颠覆是多么难能可贵。
《那一刻》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这是我与时代、民众、媒体和网络共同创作的。“区式俯卧撑”是穿越历史和追求真相的线索,关于具体事件的所有资讯和延伸都是作品的一部分,都在帮助作品的解读和成长,明白其中的奥妙了吧。我不知道作品未来的命运,但我享受迄今为止与中国社会和历史紧密关联的作品能同时得到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媒体、网络和个体的关注和传播。欢迎对我的作品种种争议,我会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做俯卧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孔繁利 编辑:肖怡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