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雾霾天污染源头数据待公开 公众期待“大数据”

2013年01月24日 09:58
来源:北京晨报

原标题[应对雾霾天:对“大数据”的期待]

2013年刚刚过去的两三周里,中国的许多城市经历了一场被动的“战争”——全民应对雾霾天气。在北京,政府不得不以工地停工、公车停驶、工厂停产等种种措施,尽力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雾霾”在这段不短的时间里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但是“十面霾伏”的敌人来自何方,最高时将近1000微克/立方米的空气指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对大多数公众来说,一直是个模糊概念。

环保部门分析,首先,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其次,扩散条件不利;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PM2.5污染区域性及相关联区域污染相互传输,是重污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

那么,燃煤、机动车、工业污染和扬尘究竟各自“贡献”了多少PM2.5、PM10?是否能够有更准确的数字?因为目前的数字都是大致而已,而且不同的研究机构发布的也各不相同。

“大数据”无疑是近来较热的一个词。各种各类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论坛、讲座上,大数据都是被提及最高的词语之一。在不久前举行的“2012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大数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几乎每个主讲者、每场论坛,都谈到了这几个字。

围绕大数据的图书,也借势出现。与内容相呼应,这些书都厚似砖头,数据量很大。涂子沛的《大数据》一书,在其中算是通俗易懂的。作者在美国留学之前,在国内的省市县几级政府工作过,到了美国之,做过职业程序员,现在是美国一家公司数据中心的主任,这种人生工作履历,使他把技术、社会相互促进交替上升的过程叙述得清晰明白。书中涉及的数据应用实例,信息充分,图表直观。让人与北京空气污染联系起来的,是美国通过数据分析,让交通事故死亡下降的例子。

2011年7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7800万辆机动车,大概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根据中国警察部门的报告,2010年有7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是美国的两倍,真实的数据可能还要高得多。两国的交通安全专家认为:美国的数据非常可靠,统计了每一宗死亡案例,但中国的地方警察部门存在少报、瞒报的问题,只有一部分交通死亡的数据最终进入了官方的报告。”

美国是汽车大国,从1960年到1965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以近30%的速度上升,1966年突破了5万,成为当时关注的焦点。有人甚至预测,到1975年,这一数字会达到10万,但事实上,这个预测没有成为现实。功劳是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循“数”管理。这个管理办法起源于1966年,在突破交通事故5万人之后,他们建立了“交通事故死亡分析报告系统”,交通管理局也因此成为美国政府最早开始大规模收集数据的部门之一。

如今,2009年美国交通死亡的相关数据在管理局的网站上就可以查到。有各种数据对比表格,比如某一天,某个时间段,是因为单车事故,还是多车相撞,清清楚楚,尤其是酒后驾驶的数字,加黑处理更直观。在天气和路况对比表格中,可以查到雨天晚上有灯光时或者雪天黎明时、正常天气晚上无灯光时,诸如此类情况下的交通死亡数字。

[责任编辑:张银萍] 标签:雾霾 1975年 数据可视化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