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使欧美日奢华品牌需求普遍萎缩的时候,中国奢侈品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甚至有媒体称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风头已经“盖过阿拉伯王室”。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生产基地转变为消费大国的,消费群体、消费理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奢侈品消费:西方不亮东方亮
香奈儿华美对戒
奢侈品的民主化进程
说到国人对奢侈品的认识应该追溯到1979年,皮尔 卡丹作为“美学概念”被外贸部请进中国,举办了第一场时装秀,成为中国人知道的第一个西方奢侈品牌。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欧美奢侈品的市场也非常狭窄,除了特别有钱的贵族和暴发户,谁会去买路易 威登的行李箱或百达翡丽的手表、香奈儿的套装?那些都是给法国上流社会40多岁妇女准备的,更不要提专给王室和世袭贵族服务的爱马仕。
90年代,各大奢侈品品牌都开始努力进入中国内地。1994年的中国,上海人均月工资只有200元,这一年淮海路上开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国际顶级时装的百货商场——上海美美百货,里面有伊夫 圣洛朗、百丽、卡地亚、古驰等奢侈品牌。同年5月,在锦江饭店附近,拉尔夫 劳伦、范思哲、Cerrut1881等品牌也挺进中国内地。高档百货公司打消了星级酒店带给普通消费者的心理障碍,拉近了奢侈品与大众的距离,但挣200块钱的人怎么买得起2000元一条的裙子?语境的不对等,只能让民众认可“世界名牌”,却享受不到时尚民主的成果。
奢侈品消费:西方不亮东方亮
宝玑白金镶钻多色戒指
时光飞逝,现在已经是2010年,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今非昔比,惊人的购买力让越来越多的西方大牌趋之若鹜。纷纷推出众多的东方元素,更多的旗舰店也在中国一线、二线城市遍地开花。面对新的格局,WGSN (全球最成功的时尚资讯服务商 ) 亚太区总经理朱丽 哈里斯表示:“把中国内地放在世界这个整体看,其实国际潮流始终在影响中国社会。中国和世界的奢侈品消费走势,是两条曲线,一个从低往高攀升,一个从高向下跌,终于在21世纪有了交叉,对比着看,非常有意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杜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