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由真自由吗

2013-05-14 心理月刊 编辑:王诺 出处: 分享给好友

什么改写了我们的性脚本?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性社会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男公关》《多性伙伴》等。

多性伙伴行为者的存在相对于主流社会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性脚本。我们看到,在本研究中受访的多性伙伴行为者当中,他们所处的场域有着一些常见的特点。这些特点,无疑都是社会转型下才得以出现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在消解着社会控制与个人间的交换关系。

1、一些多性伙伴行为者经历了由原居住地到新居住地的迁移过程,新的环境下与旧的社会控制关系脱节,与这些社会关系的交换机制也解体了,相对陌生与新颖的环境带给人更大的自由;

2、本研究中的受访者,主要生活在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个体独立性强,对私领域更为尊重,社会更少向个人强加交换机制要求其遵从社会控制;

3、受访者很多人生活在性观念相对开放的小环境(单位、社交圈等)中,这一小环境下的“场域”缺少传统社会通常的控制机制;还有些受访者在与极为叛逆的人、特别是极为叛逆的异性接触后,全面颠覆了原来的性观念;

4、受访者中一些人通过互联网结识性伙伴,互联网这一场域具有匿名性等特点,回避了与社会控制的交换关系,进一步消解了社会控制。

在M06的身上,经历了由婚后的忠诚到多性伙伴行为的变化。其间,新居住地、大都市、小环境、叛逆的异性都对他的性脚本的转变发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那些“先行者”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使他确信超越社会控制并不会换来利益的受损。事实上,他后来的很多性伙伴都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M06从视越轨行为为“法律问题”到为“道德问题”,认为“法不责众”,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经历这个转折后,他不再担心越轨会引来很强烈的社会惩处了。这样,他就没有必要再以“忠诚”去和社会控制进行交换了。我们从中看到,个人生命历程中性脚本的改写,同样体现着社会交换的作用。

观念原本更为保守的F03的行为转变过程,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她在离婚后,从东北一座小城迁到了北京:“我觉得社会存在一种纵容和羡慕的心理,道德尺度在不断变化,甚至连我父母这一代人也不会加以干涉了。所以有时我就会怀疑所谓的道德标准。好多同学、朋友都持开放的观念,而且她们还会给我介绍情人。”

M01不仅为我们描述了相似的转变过程,还列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应该说有三个最主要的因素:

A、主要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了解到社会上许多人的性活动很活跃。1998至1999年间是转变的关键时期,那时媒体在突出宣讲扫黄打非,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些人过着性自由的生活,知道原来是可以这样的,性观念因之变化很大。

B、看到太多的婚姻悲剧,从电视剧等了解到婚姻破裂的太多。自己家人中也有这样的婚姻悲剧,我受震动很大,认为婚姻是不可靠的。

C、交了几个女友都不成功,因为自己说话不太会讨女人喜欢。加之想到婚姻所带来的精力、经济负担,便不急于结婚了。但性生活还是需要的,开始以更自我接受的心态面对不以婚姻为目的的异性性行为。

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场域,这是一个强调性的“自律”无法交换到社会“奖赏”的场域,同时也是宣扬着“不自律”可以获得个人自由和快乐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当中,对性的社会控制解体了,个人性脚本也被改写了。